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學者提“戰略屏障” 尼泊爾是美國棋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15 19:28:19  


  中評社香港4月15日電/自有中方戰略研究人員提出以自身周邊國家作為“戰略屏障”,以抵消美方以中國周邊國家作為“地緣政治支軸”的對策,於日本右翼政權冒升的同時,朝鮮半島和中東形勢出現微妙變化。

  香港信報財經新聞刊登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黃伯農的分析文章稱,於東北亞,一方面,當伊朗疑借鼓勵朝鮮發展核武於東北亞形成一間接刺向美國的利刃,中方於聯合國與美國共擬提出制裁朝鮮的方案;另一方面,制裁方案則順水推舟地促使朝鮮切斷對美通話,並早於美韓國年度聯合軍演之先擺出“導彈威脅”陣勢,向美日韓國一併施壓,及後軍演向朝鮮施壓,間接促使被孤立的朝鮮再投向中方的可能。

  中美對朝鮮伊朗的戰略

  於中東,一方面,美總統奧巴馬出訪以色列時重申兩國有著“永恆的”連繫,突顯了以色列對美國於中東的戰略價值;另一方面,以方則伺機促美方以軍事手段抵制伊朗的潛在核武威脅,突顯了以方為減低伊朗會利用巴勒斯坦為間接刺向以色列的利刃的可能性,意圖向美施壓尋求保證。但奧巴馬則勸阻以色列拓建殖民區為拉攏巴勒斯坦,間接減低了巴勒斯坦成為伊朗之刃的可能性。

  事態變化之時間緊接性,不禁令人聯想到中美“管理”“戰略屏障”和“地緣政治支軸”的“逼啜”和“平衡”性質。對中國而言,如“詠春”功夫般,迎接對手時切忌用力撞開,應該虛實並重地擺出“捆手”和“攤手”,目的是在轉變重心時以“膀手”和“護手”消除對方來力,收搶敵先機之效,再置對方於“捆膀”互動中,借力打力,收“不戰而屈人之兵”之效,也間接促成美中圍堵與反圍堵的陽陰和合平衡景象。

  對美國來說,面對國內經濟有待復甦和中東戰事所累積的龐大軍費壓力,為了防止在中東再動干戈,奧巴馬則有技巧地展現了如何能發出具多重意思的和使聽者有意的政治語言為手段,於訪問以色列有效平衡了以色列右翼勢力、巴勒斯坦民族主義者和伊朗之間的張力,強化美以關係之餘,也盡量安撫了巴勒斯坦人,以防伊朗利用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問題刺向以色列的可能。

  可見,朝鮮和伊朗已被美國看成安全威脅。其實,前總統布什(2000-2008)已把伊拉克、伊朗和朝鮮定性為“邪惡軸心”(axis of evil)。雖然伊拉克已被美攻佔,但由於朝鮮和伊朗均與中國關係密切,於“重返亞洲”圍堵中國戰略的前提下,美謀劃者或已看到中國跟伊朗和朝鮮可存在重疊戰略利益,中國部署“戰略屏障”之意圖也呼之欲出。

  “基督現實主義”大有追隨者再者,縱使奧巴馬於外交政策上明顯較布什克制,但狙殺拉登、使用無人襲擊機、軍事介入利比亞內戰和外判反恐和圍堵給別國(法國和日本)等的做法卻引來國內外關注。由於奧巴馬曾幾次承認自己為“基督現實主義”(Christian Realism ) 的追隨者, 並以消滅世間“邪惡”(evil)為己任, 自從他2009 年上台至今,美學術界和民間亦廣泛討論關於基督現實主義對當今美外交政策之啟示。同樣重要的是,可能參選2016 年美總統選舉的前國務卿希拉莉亦曾自言受了基督現實主義之父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 1892-1971)影響。有見及此,中國實有必要去認識這美圍堵戰略的靈魂,知己知彼,以謀對策。

  冷戰期間,美國德裔神學家尼布爾因目睹納粹德國所釀成的災難而警告美國基督教會不要低估了邪惡於世界肆虐的可能性。他便提出需要肯定政治經濟生命當中的強制性或武力性質,並指出負責任的政治倫理實須去確認武力於制定國家政策的需要。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