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吳敬璉:中國社會矛盾幾乎到了臨界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9-10 11:18:55  


 
  五、政治體制改革是建設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條件

  現在有一種看法,認為中國的經濟改革的任務已經基本實現了,甚至市場化有些“過頭”,只是政治改革還有待努力,有的人甚至認為,不進行政治改革,中國所有的改革都不可能再進行下去了。

  我覺得,認為中國的經濟改革的任務已經基本實現,是高估了經濟改革的成就。實際上,連已經寫在文件上的經濟改革要求,也有許多並沒有實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1992年以後重啟的改革,存在的一個缺陷是,不再像20世紀80年代那樣,把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並提。正如小平在1986年講過多次的,“不改革政治體制,經濟改革也搞不通”。
  
  目前經濟改革的落後的方面,像國有經濟的改革,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改革,都無不與政治改革、政府改革滯後有關。更不用說現代市場經濟只有在法治環境中才能更有效運轉。因此,進行政治改革乃是建設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要件。

  有些人認為,中國改革的特點和優點,就是先搞經濟改革,後搞政治改革。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實際上兩者是同時發動的,只不過前者的推進相對比較容易,而後者卻因涉及官員們自身的權力和利益,因而步履維艱罷了。

  經濟改革是從1980年9月中共中央發出“中發(1980)75號”文件,允許農民搞土地承包制才真正啟動的。而在這之前幾天,即1980年的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講話中就明確提出:“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並且提出了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

  1986年,在準備進行經濟體制的配套改革的同時,鄧小平20多次提出要進行政治改革。他指出,不搞政治改革,經濟改革也難於貫徹。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決定進行以黨政分開為重點的政治體制改革。不過這兩次改革都沒有能夠推行下去。鄧小平逝世以後,新一代領導人在鄧小平的追悼會上再次提出政治改革的問題。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口號,2002年中共十六大又重申了這樣的主張,還提出建設民主政治和提升政治文明的問題。

  中國是一個有長期專制主義傳統的國家,又經歷過長期列寧-斯大林式政治經濟制度的實踐,實現這種轉型的任務尤為繁重和艱巨。雖然中國經濟體制的市場化已經取得了進展,然而市場經濟作為一套配置稀缺經濟資源的機制,需要其他方面制度的配合和支撐。否則,市場自由交換的競爭秩序就得不到保證。權力的介入還會造成“叢林法則”支配經濟活動,使整個經濟變成了一個尋租場。

  政治改革的任務,不僅是要減少和消除對資源配置和價格形成的行政干預,使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有可能發揮基礎性作用;更艱巨的任務,在於建設一個與自由市場制度相適應,能夠為市場的有效運轉提供支持的法治環境。沒有這樣的制度平台,就難以擺脫公權不彰、規則扭曲、秩序紊亂、社會失範的狀態,難以使經濟和社會生活進入和諧穩定的正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