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王郁琦南京大學演講:一誠天下動(全文)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2-12 20:56:58


王郁琦。(中評社 黃文杰攝)
 
  環顧兩岸互動的歷史,在1990 年依舊是劍拔弩張,和平可以說是難以企及的現實。作為一個大學生,辯論無非是一場鬥智的競賽,當時的我從沒有想過,會將促進和平作為我的職業或是志業。但24 年後,就是這麼因緣際會,當我在前年接任陸委會主委後,我的任務,就在尋找海峽兩岸和平相處的可能。能夠訪問大陸,能夠拜訪南京大學,就是希望以更實際的行動,來證明“人類和平共處是一個可能實現的理想”。

  還記得當年代表隊晚上有門禁管制,可是再強大的門禁也擋不住年輕人想要相互認識、相互了解的熱誠。台大和南大的同學雖然彼此陌生,但卻一見如故,對彼此的校園、社會與文化充滿好奇,話匣子一打開,總是停不下來。

  在那時,我第一次知道,“土豆”在大陸一般指的是台灣所稱的“馬鈴薯”,可是“土豆”在台灣指的是“花生”。我們和南大的同學花了一點時間,才搞清楚彼此講的“土豆”原來是不同的東西。

  那次交流經驗讓我深深體會:兩岸文化、社會與教育有太多隔閡,但只要懷抱熱情與善意,一定可以增進彼此的理解,只要能夠務實地面對差異,必定能夠創造更多共識與合作的機會。

  二、我步入政壇的因緣

  我過去在學校裡研究科技法律,當我還是大學生時,就立志要當一個大學教授,從沒有想過要從政。2007 年,我加入馬蕭競選團隊,協助策劃青年政策白皮書。我們有一批學者專家彼此激發創意,提出了許多有意思的政策建議,其中以“青年壯遊台灣計劃”,最受到青年朋友的歡迎。
 
  “壯遊”是指自文藝復興時期以後,歐洲人在教育青年上,都希望藉由一趟旅程,開闊視野,壯大心志,將旅行視為成年禮。因此,我們建議政府應當想方設法,讓書房裡的宅男宅女有機會深入台灣的高山、海濱與社區,認識台灣人情之美,進而投身志願服務的工作。這個計劃很受到年輕朋友的歡迎,台灣的民意代表也很關切,有位立委在立法院中就半開玩笑地質問官員,她說:“請問,要多‘壯’才可以去旅遊?”事實上,這個計劃想充實與壯大的是青年的視野與胸懷,絕對不是體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