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學者:中國GDP五年內仍可能回到8%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10 15:55:03


 
  日報:1萬億債務置換規模是否足夠?

  張軍:1萬億當然遠遠不夠。當前僅僅地方政府的總體存量債務就超過17萬億,何況還要加上大企業的債務。我認為也許需要核銷總體債務的20%~30%的債務(約4萬億~6萬億),才能改善政府、企業和開發商的融資能力。

  日報:解決了債務問題,我們是否就能找到推動經濟增長的新的動力機制呢?

  張軍:債務置換只是權宜之計,最後需要堵住新債務產生的源頭。因此,首先要改變地方政府債務融資行為,當前靠的是地方政府融資平台,今後需要大力推進市政債,亮出資產負債表,做到透明、自律,不斷豐富債券的品種,甚至於帶動離岸市場的人民幣計價資產的投資需求,如去香港市場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地方政府債券。

  如果債務問題得以解決,各方的融資能力都會得到改善,當前基建需求仍然很大,仍可加大這方面的投資。但融資方式需要改變,不能重複之前的債務形成機制。在我看來,當前國有商業銀行太過商業化,三大政策性銀行應該加速改革,開發性金融的發展規劃應該提上議程,如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的貸款期限都長達20~30年,而中國商業銀行僅僅5年,這無異於製造金融的系統性風險。銀行歷來“嫌貧愛富”,中小企業很難拿到貸款,銀行越是商業化中小企業越是拿不到貸款,但處於高速發展階段的經濟體需要大規模公共資本開支來維持基建更新,幫助個人資本得到更好的投資回報。所以,開發性金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未來十年,融資對於中國經濟而言依舊是最重要的。中國儲蓄率高,有其優勢,但中國需要擁有和自身經濟發展階段相匹配的金融結構。

  日報:中國債務問題的很大部分還來自企業,而企業債務又和產能過剩有關,並不能靠基建解決;此外,企業問題又和國企改革有關,因此改革的難度可能更大。

  張軍:的確難度很大,但首先需要找到切入口,而這一個切入口就是地方政府債務清盤,以此提高融資能力,增加公共市場支出,此後房地產市場就會回暖,存量就能出清。房地產復甦會產生宏觀效應,即刺激銀行貸款意願,此外還能對鋼鐵、能源等上游產業起到推動作用。

  中國投資率被高估10個百分點

  日報:照此來看,中國經濟是否又會重走老路,大量依賴投資,在經濟恢復的同時也在再度醞釀新的金融危機?換句話說,中國是否存在過度投資的問題?

  張軍:在當前的發展階段,投資顯然依舊是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引擎,投資的效率是確保增長持續的核心。現在之所以那麼多人反對投資,可能是認為中國的投資太多了。其實,中國的投資率存在高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