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雲南民間“排雷專家”11年掃雷四千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2-07 16:52:44


 
  王開學說,大約在兩三年前,他在這片地上噴灑了除草劑。“想排雷先除草”,這是他在多年排雷過程中摸索出的鐵律,“目的是讓上面的荒草全部爛掉,讓地雷充分暴露出來”。

  “看得見的(地雷)只是一小部分,多數都埋在土裡呢。”說話間,王開學已走到他開辟過的道路盡頭。他提示身後的記者,“千萬不要動,前後左右的草地裡都是地雷。只有這條路是安全的,不要亂踩”。

  王開學所說的路,其實就是他先期探查摸排過程中挖出的土坑。它們隱藏在荒草之中,面積只容成年人雙腳站立,若不經仔細查看,很難與周圍地面相區分。

  他走到最前面的一個土坑裡,俯下身,抽出腰間的鐮刀,用刀尖在面前的地面上輕柔迅速地刨著土,“這個必須要輕,下面有雷的話,太重了直接就會炸掉。”

  他說,當年布雷時,戰士們用工兵鏟撬開土皮,“鏟子不撤走,直接把地雷放在下頭,再蓋上土皮。”伴隨數十年風吹雨打,有些地雷露出地面,有些則被泥土掩埋,“加之這山坡,當年整個被越南炮彈炸過一遍,地雷埋藏的深度更不好估計了。”

  因此在探雷時,需要對土層做出準確判斷。如果是當年的“本土”,則需下挖30厘米左右探查。“如果是被炮彈炸起的泥土覆蓋了,就要挖得更深。”

  在此後的半小時裡,記者踩著王開學探查過的土坑,一步步來到一塊大石頭前。在此期間,他不斷提醒記者,兩腳踩在土坑中不要亂動,甚至兩個坑之間僅20厘米寬的地面也不許觸碰,“如果中間有一顆雷,不用踩實,我們倆就報銷了”。

  就在這塊大石頭下,王開學用鐮刀輕輕刨出了5枚集中在一起的地雷。鐮刀尖每次與地雷接觸,都讓人心頭一緊,“這種密度的地雷,需要人精神高度集中,稍有差池,一切都完了”。

  希望後代有片淨土

  帶著剛剛探到的5顆地雷,記者跟隨王開學回到安全區。在田邊一個石洞旁,王開學移開覆蓋在洞口的樹枝,裡面存放了10多顆沒有拆除引爆裝置的地雷。

  他拿起一顆茶杯蓋大小的深綠色塑料地雷,抹掉底面的塵土,幾個黑色的數字編號露了出來。“看看,這就是72式反步兵地雷。裡面有100克TNT炸藥,踩板上的壓力超過2.5公斤就會引爆。”

  王開學又拿出一個自制的“U”形鐵片,插進地雷底部的插口輕輕旋轉幾下,一個中心帶有黃色金屬管的圓盤被拆了下來。“看見了嗎,這個金屬管就是雷管,旁邊的是起爆火藥。你看那雷管,一點兒沒生銹。如果踩上,百分百會引爆。”

  隨後,他輕輕旋轉地雷殼體,分離了上層踩板,黑褐色的TNT炸藥露了出來,“這是100克(TNT),裡面沒有鋼珠。踩上並不致命,但一條腿肯定是沒了。”

  幾分鐘之內,十幾枚地雷被王開學解除了爆炸裝置。他告訴記者,在附近山區常見的還有絆雷、跳雷,甚至是帶支架的“闊刀地雷”,“那些我都‘玩’過,知道怎麼拆,很輕鬆的”。

  在他看來,只要了解地雷的結構和引爆裝置,拆卸並不危險。“我曾拆過雙層地雷。上下層間有一塊電子板,拆除時要剪斷電線,那才是真正難拆的雷”。

  王開學回憶,從2004年至今,他走遍村子附近的每個山頭,“哪裡有雷,哪裡沒有,什麼類型,有多少,我心裡都清楚。”拆雷多年,他從未失手。

  “這種事不敢大意,一定要在充分了解地雷構造後才能做。動作要輕,不能使蠻力。”如果感覺心情不好或注意力不夠集中,他是斷然不會進山排雷的。

  為確保萬無一失,王開學會把拆除過引信的地雷收集起來,“有些被政府或部隊收走了集中處理”。更多時候,他會挖個深坑把地雷燒毀,然後埋起來。

  在王開學心裡,他希望把這塊地雷包圍的田地擴大到150畝,然後種上黃花梨樹,讓自己的子孫後代有一片能夠維持生活的家業,“這個希望,我相信可以實現”。

  (來源:新華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