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評智庫:王英津續論“中華民國”問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3-02 00:30:29


 
  關於如何定位台灣當局(亦即台灣所謂的“中華民國”)這個問題,筆者主張將台灣所謂的“中華民國”界定為“一個中國內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暫無隸屬關係的一個事實上(而非法律上)的區域性特別自治政府”。⑨這一界定包含以下幾個要點:⑴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這是處理“中華民國”問題的前提和基礎,這裡的“中國”是實體的主權國家,而非虛體的、抽象的地理和文化概念;⑵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國(China)具有同一性;⑶所謂“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暫時為兩個政府體系;⑷“中華民國政府”是事實上的區域性政府,而非法律上的區域性政府;⑸“中華民國政府”是區域性特別自治政府,而非全國性特別自治政府。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兩岸要在“中華民國”問題上達成共識,需要一個漫長的時期。而且,單在台灣社會內部達成共識就需要很長的時間。眾所周知,台灣是一個民主多元社會,實行政黨競爭制度,不同的政治派別對於“中華民國”的定位方案不同,需要先內部整合,然後再與大陸商談。就內部整合而言,在目前島內的政治生態下,整個社會已撕裂為兩大陣營,很難達成一致意見。以上事實都決定了“中華民國”問題在短期內難以解決。

  註釋

  ①文久:《“中華民國”:中國最大政治懸案》,載香港《廣角鏡》,2004年10月號,第10頁。

  ②在黨綱中寫道:“基於國民主權原理,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及制定憲法的主張,應交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選擇決定”。

  ③文久:《“中華民國”:中國最大政治懸案》,載香港《廣角鏡》,2004年10月號,第8-9頁。

  ④前提是吞並式統一,倘若共同走向統一,則不存在保留的問題了,而是同時消失各自的政治符號。從歷史上看,政治符號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就像當年保留了日本天皇一樣。大陸學者黃嘉樹認為,可以考慮前一天承認“中華民國”,讓“總統”簽字,後一天就統一,即在馬上統一的前提下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進行承認。這樣既承認了“中華民國”,又不破壞“一個中國”原則。

  ⑤王英津:《聯邦制模式不適用於中國統一》,載香港《中國評論》,2004年3月號,第14-19頁。

  ⑥胡慶山著:《台灣地位與公法學》(下冊),台北,稻鄉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126頁。

  ⑦有台灣學者認為,“臨時條款”的廢止僅僅表明台灣當局放棄了武力統一大陸,但並非意味著台灣當局完全放棄了統一大陸,因為台灣當局仍主張通過和平方式統一大陸。該說辭表面上似乎不無道理,但事實上純屬狡辯。對於國民黨來說,最大目標就是維持“不統不獨”的現狀,對於民進黨來說不僅“不統”,反而還要“獨立”。在這樣的情勢下,“全中國代表說”陷入了法理與事實上的矛盾。退一步講,即便“全中國代表說”在廢除“臨時條款”以前,在法理上還可以勉強解釋得通的話,那麼在廢除“臨時條款”之後,則存在一個法理上的悖論。

  ⑧胡慶山著:《台灣地位與公法學》(下冊),台北,稻鄉出版社,2008年版,第43-44頁。

  ⑨界定目前台灣方面所謂“中華民國”之性質和地位,不能在“國家”層次上來討論,只能在國家內部的構成要素之一的“政府”層次上來討論(即是一個什麼性質和層級的政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