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蔡英文的兩岸論述:演化軌跡與可能動向
http://www.CRNTT.com   2018-09-08 00:18:39


 
  然而,向“九二共識”邁進不等於已經達到“九二共識”,事實上,“憲法+條例說”仍與“九二共識”相距甚遠,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雖然“中華民國憲法”含有“一中”內容,但經過七次“修憲”後,“一中”內容已被大幅稀釋,現在的“中華民國憲法”可以向“一中”、“獨台”或“台獨”三個方向解讀。〔15〕如果蔡英文承認“中華民國憲法”,但同時又堅持“中華民國是台灣”,那麼承認“中華民國憲法”就等同於承認翻版的“台灣憲法”,這與“九二共識”南轅北轍。

  第二,退一萬步講,即便目前的“中華民國憲法”仍是“一中”憲法,蔡英文也承認其“一中”性質,但蔡英文同時也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而且這種承認遠遠早於對“中華民國憲法”的承認。在這種並列對等的思路下,兩岸同時存在兩部具有正當性“憲法”,“兩部憲法”分別治理兩岸事務,於是儘管各自均宣稱自己為“一中憲法”,其所形成的局面仍是“兩憲各表”、“一中兩憲”乃至“兩國兩憲”。這兩類論述與“一國兩府”、“一國兩治”等一樣,都是虛化“一中”、口惠而實不至的“事實台獨”論述,大陸歷來不予接受。〔16〕況且,蔡英文從未將“中華民國憲法”界定為“一中”憲法,相反,其在公開講話時總是有意將“我國”、“中華民國”和台灣混用,既然從未承認過“一中憲法”,那就根本談不上虛化“一中憲法”了。

  第三,一直以來,大陸均不接受“一國兩府”、“一國兩治”或“一中兩體”等兩岸關係定位論述,但對“一國兩區”卻表示一定程度的體諒。這一來是因為“一國兩區”的“地區”措辭演繹於通常所說的“兩岸”概念,更加偏重地理性而非政治性,甚至可以說比馬英九的“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論述還要更接近“一中”;二來是因為國民黨在提“一國兩區”時還配套了其他“準一中”論述,幾者相加能大致表達出“兩岸一中”的政治立場。〔17〕但是,“一國兩區”畢竟將兩岸做了拆分處理,極易異化為“一國兩府”、“一國兩治”或“一中兩體”等“獨台”或“台獨”論述,而且蔡英文也未提出其它“一中”論述與之配套,甚至未直接將之從“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提煉出來,所以大陸無法接受。

  儘管“憲法+條例說”與“九二共識”還存在很大差距,但考慮到蔡英文上任伊始政權未穩,而且承受著來自民進黨內“基本教義派”的巨大壓力,還要對之前為自己投下選票的深綠選民有所交代,所以大陸給予了極大的寬容,最後以“未完成的答卷”相喻,希冀蔡英文能在今後的兩岸關係“答卷”中補全對“九二共識”核心意涵的明確承認。

  二、“5·20”後:與大陸相背而立

  “5·20”後,蔡英文設計兩岸論述的熱情驟然降溫,不僅再未提出任何具有實質突破性的論述,大玩文字遊戲搪塞大陸,還宣稱大陸要求台灣做“答卷”是單邊主義的粗暴行為,對兩岸關係緩和有弊無利。自2016年5月21日至今的兩年多,蔡英文一邊在行動上不斷挑釁大陸,一邊在論述上冷待自己所提出的“憲法+條例說”,並提出了一系列粗糙簡陋的兩岸稱謂或模棱兩可的兩岸政策,意圖以此充當兩岸論述,麻痹拖延大陸。可以說,蔡英文拒斥“九二共識”的立場已不言自明。

  (一)作為兩岸稱謂的“中國大陸與中華民國台灣說”

  兩岸論述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框定了兩岸關係中的基石性問題——兩岸政治關係定位,是兩岸其他政治話語(如兩岸稱謂和兩岸政策)的結構性支撐。〔18〕如果缺少了兩岸論述這個定位之錨,那麼其他話語形態就都是隔靴搔癢。然而“5·20”後,蔡英文卻刻意迴避對於兩岸論述的建構,僅僅拋出少量兩岸稱謂與兩岸政策,這些話語不僅曖昧敷衍,而且暗藏玄機,很大程度上是在助力蔡英文通過曲線救國的方式拒斥“九二共識”。

  蔡英文提出的兩岸稱謂主要包括“中國大陸與中華民國台灣說”。2016年5月26日,前陸委會主委張小月在講話中以“中國大陸”稱呼大陸;同一天,前“行政院長”林全向“立法院”提出施政方針報告初稿,其間三度使用了“中華民國台灣”一詞。〔19〕此後,蔡當局在不同場合多次使用這兩個稱謂。9月15日,陸委會副主委林正義在華府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就兩岸關係發表演講時指出,民進黨過去一向稱大陸為“中國”,現在改稱“中國大陸”,這是善意的釋放,希望北京能放大感受。〔20〕

  的確,如果蔡英文僅接受了“中國大陸”的新稱謂,那麼當然是善意的釋放,但她同時還使用了“中華民國台灣”一詞,結合兩者就會發現其並未脫離“台獨”稱謂的窠臼。一直以來,“中國大陸”一詞都與“中國台灣”一詞對應,是國民黨對兩岸的典型稱謂,意指一個中國下面的大陸地區和台灣地區,屬於“一中”稱謂。然而,蔡當局的“中國大陸”卻與“中華民國台灣”相對應,其中,前者的完整意涵其實是“中國是大陸”,後者的完整意涵其實是“中華民國是台灣”,兩者對等並舉的結果就是兩岸變成了兩個互不隸屬、平起平坐的“主權國家”。蔡英文此舉可謂頗具迷惑性,這兩個稱謂,單看其中哪一個,都很難引起大陸警覺,一些人可能還會因民進黨“突破性”地使用國民黨話語而表示讚賞。如此一來,蔡英文就可以逐步將兩個稱謂捆綁並舉,用“中華民國台灣”VS“中國大陸”替換“中國台灣”VS“中國大陸”,使之成為新的“台獨”稱謂固定搭配。從表面上看,蔡英文似乎是在向“一中”靠攏,但實際早已“移花接木”,其真實意圖是用傳統的“一中”措辭重新包裝“台獨”表述,使大陸接受“台獨”話語而不自知。〔21〕鑒於以上分析,大陸對蔡英文的稱謂微調頗為冷淡,不久後蔡英文便將稱謂改了回去。〔22〕

  (二)作為兩岸政策的“新四不說”與“三新說”

  除了微調稱謂外,蔡英文還提出了兩個曖昧粗糙的兩岸政策,分別是“新四不說”和“三新說”。2016年10月初,蔡英文在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和日本《讀賣新聞》的專訪時提出了“新四不說”,即“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但也不會在壓力下屈服”。〔23〕顯然,“新四不說”衹是一段模棱兩可的文字遊戲,沒有提供任何兩岸關係定位增量。不過,空洞並非“新四不說”的最大缺陷,其最大缺陷在於間接拒斥了“九二共識”,因為所謂“善意不變、承諾不變”的潛台詞是“我在兩岸政策上的讓步已達極限,以後不會比現在更加靠近‘九二共識’,大陸不必再有所期待”,而所謂“不會在壓力下屈服”的潛台詞則是“無論大陸如何政治隔離、經濟制裁或武力恫嚇,我都不會接受‘九二共識’”。

  2017年5月3日,為了爭取台灣參加WHA的最後機會,蔡英文又在接受台灣《聯合報》專訪時拋出了“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的兩岸互動主張,表示在變動中的情勢下,台灣與大陸要共同維護一個和平穩定的狀態,這是雙方需要努力的,而且需要有一些結構性的合作關係。同時還強調,大陸的“未完成的答卷”是一個缺乏善意的講法,因為情勢已經變了,現在兩岸共同面對了一張新問卷,不是任何人可以單獨回答的,〔24〕,此為蔡英文的“三新說”。顯然,所謂的“新情勢”是指島內民意對“維持現狀”的支持,以及對“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這個國家叫‘中華民國’”的認知;所謂的“新問卷”是指緩和兩岸局面的責任不能僅落在台灣一方肩上,“大陸出題、台灣回答”的單邊模式應讓位於“共同出題、共同回答”的雙邊模式;所謂的“新模式”是指將“九二共識”從考題變為議題、從政治前提變為政治問題的兩岸互動模式。〔25〕可見,“三新說”是對“九二共識”的進一步背離。

  (三)對“憲法+條例說”的消極重申

  雖然蔡英文在2016年“5·20”時提出了“憲法+條例說”,但從那之後其再未在公開場合重申過該論述,衹有2018年3月新上任的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在重重壓力之下有所提及。“5·20”以後,大兩岸與小兩岸的政治生態持續惡化。就小兩岸而言,先是世界衛生大會將台灣拒之門外,此後聖普和巴拿馬相繼宣佈與台當局“斷交”,尼日利亞等五國要求當地台灣辦事處更名,一向與大陸齟齬頗深的梵蒂岡也開始向大陸投遞橄欖枝,與此同時,解放軍戰機航母“繞台”航行逐漸實現常態化。就大兩岸而言,2017年8月,美國時隔七年之後宣佈啟動針對中國的第六次“301調查”,2017年12月,美國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大陸定性為“修正型強權”的競爭對手,並在對台軍售、美台高官互訪和美艦赴台等議題上大幅偏離“一中”原則,中美之間一時劍拔弩張。也許是迫於民共之間遲遲無法建立互動而兩岸關係冰封的壓力,也許是擔心作為美國“旗子”的台灣在中美角力的激烈賽場上淪為犧牲品,2018年2月23日,蔡英文任命曾在陳水扁時期擔任陸委會主委的陳明通“回鍋”接任陸委會主委,考慮到陳明通精通兩岸論述,且在大陸人脈積纍深厚,蔡英文此舉被外界解讀為將軟化兩岸僵局的重任交付於陳明通。

  2018年3月21日,陳明通赴“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接受“立委”質詢時表示,為避免兩岸敵意持續惡化,希望日後逐漸解開兩岸僵局,並希望任上有機會推動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26〕3月22日,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緊接著在陸委會記者會上表示,台灣當局化解兩岸僵局的鑰匙就是站穩“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及處理兩岸事務的立場,以及在過去歷史事實及政治基礎上來求同存異。〔27〕儘管這是時隔近兩年後蔡英文當局再度提及“憲法+條例說”,並提出了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的操作化建議,但兩者皆是老調重彈而已。〔28〕在2018年“5·20”兩周年的網絡直播中,蔡英文繼續淡化兩岸議題,並對“憲法+條例說”避而不談,〔29〕可以說,“台獨”行為上的熱火朝天和兩岸論述上的冷清凋敝構成了蔡英文兩岸政策的一體兩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