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第一波武漢包機之後造成一些爭議,導致第二波包機延宕到3月11號,但中間其實海基會的同仁花了很多的努力,協調了千里送藥。這個部分其實也是透過了有效的民間溝通,當然這背後也有我們政府部門的掌握甚至是拍板。第二波包機能夠成行,首先要肯定兩岸政府都有心促成,台灣方面也維持住人道優先、防疫優先的政策,透過有效的民間窗口居中協調,最後有雙方各派一架航班完成輸運,而這個過程當然必須有兩岸政府全程掌握與拍板才能落實名單確認、乘客接送、檢疫、航權等步驟。期待兩岸官方積極溝通協調盡速促成後續台胞包機返鄉。
雖然民間和媒體上面的話語是比較尖銳的,但從實際行動上我們也能看出雙方政府高層都有心來繼續促成進一步的防疫合作,我們也都期待能夠繼續把握這樣的善意,珍惜這些橄欖枝。
疫情對兩岸產業經濟均造成衝擊
希望雙方有效合作
在防疫之外必須要注意到肺炎對於國際和台灣產業經濟的衝擊。在肺炎爆發初期,因為中國大陸的停工、封城而導致整個供給的一些萎縮。但是隨著歐美疫情的爆發,更多是來自於消費端的需求減少。這樣會不會導致中國大陸在順利逐步開工的情況下訂單卻減少?沒有訂單,開了工還能生產嗎?這樣的話,可能會變成產業經濟的一個新的惡性循環。
尤其是當歐美的需求減少而導致整個經濟的惡性循環的時候,中國大陸“六穩”的第一穩“穩就業”可能就遇到挑戰。目前是靠政府支出,是靠補貼企業在養人,但很多民間的服務業是沒有辦法被涵蓋到的,中小企業、小微企業在中國大陸政府的補助上面通常也比較難被覆蓋到,可能會對中國大陸的維穩產生一定程度的衝擊。而對於台商的一些發展,我想這也是我們必須要去因應的。
當然,短期之內我們不可能改變對中國大陸的貿易結構,畢竟有40%的貿易依賴。但是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一件事情,新冠肺炎疫情雖然是企業對中國市場前景的思考節點,加速企業對中國大陸市場加碼、持平或撤離的決斷。也許大宗的產品仍會依照比較利益法則去繼續維持全球布局,但在5G等高端製造以外,醫療、防疫相關物資生產和儲備,也會納入國家安全的範疇之中。這可能會導致在這一波疫情過程結束之後,各個國家會開始思考,某些戰略性物資的供應鏈必須要移回自己的母國。部分產業則會加速新一波的遷徙,轉移至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生產。台灣政府必須創造更多有利條件,才能吸引高階產業結構性回流的環境。
相對於中國大陸封城期間的經濟衝擊,來自歐美的消費萎縮,確實對台灣產業和股市產生比較大的信心衝擊,畢竟台灣的一些產業還是以歐美消費市場為主。台股今天也跌破了10年線來到8600多點,這到底是恐慌性還是結構性的下修,還需要觀察。我們期待台灣能夠在“後疫情時期”抵抗住壓力,但是我們觀察相較於2003年的SARS,這次可能衝擊更大、延續時程更長、復甦會更慢。這個部分對台灣必須審慎因應。
時間有限,我就簡單做這些摘要,謝謝。
許信良:謝謝李國正代表洪奇昌發言,請陳忠信副董事長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