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觀察|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詩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2025年1月22日 星期三
設為首頁】【加入最愛】【中評郵箱
您的位置:首頁 ->> 中評電訊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健全基礎性制度 培育數據要素市場
http://www.CRNTT.com   2020-10-30 09:18:27


  中評社北京10月30日電/數據是國家發展重要的基礎性和戰略性資源。新形勢下,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基礎性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功能,更好發展以數據驅動和創新引領的數字經濟,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出“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在“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等方面作出部署。我們亦需深刻認識數據作為新的關鍵生產要素的重要作用,發揮優勢、挖掘潛力,進一步健全完善數據要素市場基礎性制度,補齊短板,加快打造強大數據要素市場,夯實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

  數據要素是重要的基礎性和戰略性資源

  作為新的關鍵生產要素,數據要素可以從供需多個渠道提升經濟發展效率,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倍增器”的作用,已經成為驅動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和戰略性資源。

  一方面,數據要素直接參與生產和服務過程,能大幅提高供需對接水平。依托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和技術,數據要素可以從多個維度推動實現生產效率的提升。數據要素能優化企業生產流程,促進企業間資源高效優化配置,促進產業鏈協同,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能幫助企業精准把握用戶需求,促進供需有效對接,提升服務水平。

  另一方面,用好數據要素可降低市場運行成本、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數據要素能顯著突破信息傳遞和獲取的時空約束,降低經濟活動的各種交易成本,有效提升市場經濟運行效率;數據要素和大數據分析技術還能顯著優化宏觀經濟決策流程,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

  與此同時,推動數據要素及其載體的融合互促,能有效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數據要素市場快速發展,在推動數字產業化、催生諸多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的同時,還能通過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加快產業數字化步伐。數據規模快速擴大需以數字基礎設施為載體,帶動數字基礎設施投資增長;而數字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將更有效釋放數據要素的發展動能,激活數據、信息等領域的新興消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培育和發展數據要素市場具備良好條件

  我國充分發揮數據的基礎性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動能,加快發展數據要素市場,不僅非常必要,而且有巨大的優勢、空間和潛力。

  龐大的網民規模為數據要素市場持續壯大提供了基礎。截至2020年3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其中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46.2%,主要指標在全球均位居前列,“數字鴻溝”持續縮小。海量的互聯網用戶是我國數據要素市場成長的巨大潛力所在。一方面,海量互聯網用戶的網絡使用,為數據資源快速積累提供了便利條件,預計到2025年,我國數據規模將占全球數據資源總量的四分之一;另一方面,龐大的互聯網用戶能產生巨大的數據、信息和知識等新型消費需求,這為數據要素市場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內生動力,能有力推動數據要素市場規模不斷拓展。

  數字技術積累為數據要素市場成長提供了現實可能。當前,我國企業大力推進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發和創新,在一些領域已經達到甚至領先於國際先進水平。一系列數字關鍵技術不斷創新演進和應用深化,進一步凸顯了數據要素及其市場體系在我國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且為將數據要素的發展潛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為數據要素市場體系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架構。

  數字基礎設施為數據要素市場建設提供了載體支撐。我國“雲、網、端”等數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智能終端日益普及,用戶觸網、企業上雲的規模不斷擴大,這些都為完善數據要素生產、交易、流轉和消費整個數據要素價值鏈,促進數據高效流動和優化配置,構建全國統一、聯通全球的強大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創造了關鍵性載體支撐和技術基礎。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