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上海首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習型城市獎
http://www.CRNTT.com   2021-11-09 10:21:11


  中評社北京11月9日電/據文匯網報道,深受歡迎的臨港開放市民大學日前又開新課了。咖啡品鑒、太極……只要在規定時間完成課程學習任務,在臨港工作生活的年輕人不僅能獲得結業證書,還能將相應的學分存入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

  從青年人才到渴望成為工匠的一綫產業工人、從居家保姆到老年護理員、從退休老人到奶爸奶媽……只要有學習需求,都能在上海開放大學的各類學習平台和網絡上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而這,也是上海不斷完善構建學習型城市的一個生動縮影。

  最近,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五屆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學習研究所所長戴維·阿喬萊毫不吝嗇對“2021學習型城市獎”得主——上海的充分肯定:“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讓所有市民都有機會不斷發展自己,并為解決當地和全球的挑戰作出貢獻,終身學習是這一努力的關鍵!”

  三大重點人群“學習力”不斷提升

  學習力是一個城市最本質的競爭力、最活躍的創造力,也是城市軟實力的體現。近年來,上海持續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體系,借鑒全球經驗推動學習型城市創新發展。

  市教科院職教所副所長顧曉波清晰地記得,上海的學習型城市建設最早可追溯至1999年。當時,上海在全國率先提出“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努力把上海建成適應新時代的學習型城市”的目標。2006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發《關於推進上海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指導意見》。此後,學習型城市建設浪潮在上海廣泛掀起,一系列重要創舉也隨之應運而生:率先開展學習型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與規劃制定;率先組建跨部門推進的終身教育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率先建成社區教育縱向銜接的辦學網絡;率先成立以“開放”命名的新型大學;率先在全國設立首個省級終身教育學分銀行。2011年出台的《上海市終身教育促進條例》,將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納入法制軌道。<nextpage>

  老年人、外來務工人員、殘疾人歷來是上海建設包容性可持續發展的學習型城市所關注的三大重點人群。針對外來務工人員和一綫基層員工,上海開展了百萬在崗人員學力提升工程、農民工求學圓夢計劃等,讓很多人就此成為了學習標兵、崗位能手、上海工匠。

  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享受更多數字生活帶來的便利,今年3月1日,上海市創辦了全國第一個面向“50+”人群的老年終身學習專屬頻道“金色學堂”,規劃了智慧生活、文化娛樂、健康科普三大節目帶,目前已集聚近千條課程節目。

  此外,上海目前有50餘萬殘障人士,他們的學習和發展也受到了特別的關注。上海市殘疾人聯合會和上海開放大學合作舉辦殘疾人教育學院,并在全市各區建立殘疾人學習中心,開設了本科、專科和中專學歷教育課程,讓殘障人士通過學習成就自己。

  學習型城市建設將步入“2.0時代”

  位於市中心“寸土寸金”之地的靜安區,也是上海學習型城市建設歷程的見證者、積極參與者和切實受益者。靜安區積極打造“泛在可及”的全民終身學習路徑,探索形成以“遠近皆宜”為主要特征的靜安市民學習方案。

  目前,該區建有“社會學習點”32個、“養教結合點”33個、“居委學習點”268個以及“居委示範學習點”56個,共有13大文化體驗基地,總計有24個體驗站點43個體驗項目向市民開放。該區還在全市首創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增強職業技能、提升文化素養為主要目標的“白領學堂”,“十三五”期間形成100支優秀白領學習團隊,大力推進學習型樓宇建設。

  2018年,上海市民終身學習需求與能力監測研究階段性成果發布,向全社會公開了上海市民終身學習能力與需求監測指標和首次監測結果。由此,上海也成為全國第一個將市民學習能力和需求監測納入學習型城市建設總體制度框架的城市。<nextpage>

  談及上海首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習型城市獎,不少學者認為,這既是褒獎,也是一個新起點。在上海開放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賈煒看來,上海歷來注重以創新服務供給提升城市“學習力”。作為上海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建設學習型城市的重要載體,上海開放大學將持續發揮創新教育教學、技術支撑、平台樞紐、人員培訓、學習監測等五大功能,積極參與學習型城市建設,不斷培育市民學習力,將市民綜合素質持續轉化為城市軟實力。

  “上海學習型城市建設將步入歷史新時期——卓越學習型城市2.0時代。”在上海師範大學校長袁雯看來,未來的上海卓越學習型城市建設將更為關注每個人一生中不同階段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更為關注綫上綫下銜接融通的靈活化學習形式,更為關注打造智能全媒體資源的數字化學習平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