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受困於檔期的國產電影
http://www.CRNTT.com   2022-01-14 09:42:11


  中評社北京1月14日電/據大眾日報報道,“跨年看電影”已然成為年輕人心中頗具儀式感的選擇。據燈塔專業版數據,2021年12月31日當天,跨年檔國內電影票房總收入53580.17萬元。緊接著的元旦檔再次發力,2022年1月1日至1月3日,國內電影票房總收入92773.84萬元。“年末收官”與“開年第一槍”,兩大檔期的表現,對於提振電影行業未來一年的信心尤為重要。

  實際上,熱門檔期的亮眼數據,難以撫慰大多數影城經理的忐忑不安,“剩下的普通檔期該怎麼辦?”依舊是橫亘在影院經營者面前的首要難題。“元旦檔結束之後,觀影人數迅速下滑。沒有好片,如何吸引觀眾?”山東某影城經理張水的一聲嘆息道出關鍵,國產電影熱衷在熱門檔期扎堆上映,普通檔期難出好片,幾乎是不爭的事實。

  過度依賴熱門檔期無疑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熱門檔期不斷刷新中國電影票房紀錄,是眾多好電影的市場培養皿。另一方面,對國產電影“腰部”力量的逐漸衰弱難辭其咎。熱門檔期和高票房,究竟誰是因誰是果,喧鬧之下,我們不妨多一些冷思考。

  熱門檔期=“天生好命”?

  “選好檔期是電影票房成功的關鍵”,張水告訴記者,很長時間內這句話被業內奉為圭臬。1995年,由成龍主演的電影《紅番區》在春節上映,斬獲不俗票房成績。除了對當時正處於低迷狀態的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產生了重大衝擊,《紅番區》還讓中國內地電影人學到了一個新名詞——賀歲片。

  兩年之後,馮小剛導演帶著電影《甲方乙方》主打賀歲片一炮而紅,收獲3300萬元票房。《不見不散》《沒完沒了》《英雄》等影片相繼取得票房成功,推動賀歲檔成為我國電影第一大檔期,日臻成熟。至此,國產電影製作者愈發感受到了檔期無限大的潛力,以及它散發的誘惑力和凝聚力。國慶檔、中秋檔、端午檔、暑期檔、五一檔、清明檔、春節檔、跨年檔等檔期,作為影片方首選的“黃道吉日”,屢創票房奇跡。像2021年國慶檔上映的電影《長津湖》以57.73億元票房刷新中國影史票房的紀錄。春節檔上映的電影《你好,李煥英》和《唐人街探案3》分別拿下了54.13億元和45.23億元的票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