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5日電/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根據中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塑造中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準確、科學理解新發展格局的理論邏輯,對於全面闡釋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科學理論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經濟日報發表中央民族大學原校長、中國興邊富民戰略研究院院長黃泰岩文章表示,新發展格局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一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確保把經濟發展的主動權、控制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核心;二是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不斷鞏固和增強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三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穿透循環堵點,消除瓶頸制約,增加就業和收入,創造需求能力,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四是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五是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本要求。這五大要素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構成了有機的內在邏輯體系。
國內大循環是主體
文章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這既是經濟強國建設的一般規律,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立足國內循環發展經濟,是建設經濟強國的一般規律。比如,首先爆發工業革命的英國,工業革命帶動工業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同時大量農民進入城市,形成了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生產與消費相互促進,使得英國工業獲得快速發展,很快成為當時的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也要看到,在推進工業化進程中,一些國家和地區雖然通過實施出口導向型戰略成功進入發達經濟體行列,但由於對國際市場過度依賴,經濟發展具有脆弱性。比如,拉美一些國家對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本過度依賴,導致其長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
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已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中國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這些是支撐中國形成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中堅力量。同時,城鎮化快速發展以及農村居民收入較快增長,亦為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形成提供了強大動力。2021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9.1%,比上年提高4.4個百分點。可以說,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特征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整體上看,面對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可以使我們更好地防風險、穩增長,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為中國經濟行穩致遠提供重要保障。
擴大內需是戰略基點
文章指出,堅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構建新發展格局,內需的持續穩定增長是基礎,特別是在逆全球化愈演愈烈和世紀疫情對經濟發展構成嚴重衝擊的情況下,巨大規模的市場資源顯得尤為重要。擴大內需並不是應對金融風險和外部衝擊的一時之策,而是要使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
中國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進一步鞏固和增強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具有現實可能性。
第一,經濟穩定增長不斷形成更加龐大的市場需求總量。其一,作為人口眾多的經濟大國,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數量,特別是有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能夠形成超大規模市場,形成可觀的消費總量。其二,穩健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將會釋放出巨量的增量市場需求。根據中國2035年遠景目標,到2035年中國人均GDP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要實現這一發展目標,中國就要保持年均5%左右的經濟增長速度,其中展現出巨大的消費增量前景。其三,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制度安排下,中等收入群體的海量增加將成為釋放巨大消費需求的中堅力量,從而推動中國市場需求總量持續穩定增長。
第二,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不斷釋放出巨大的市場新需求。按照世界經濟發展經驗,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以後,居民消費結構進入升級通道,從而將不斷釋放出巨大的市場新需求。目前,中國居民消費結構穩步升級,消費需求呈現出多樣化和層次化特點,新的消費熱點不斷湧現。比如,服務消費在居民消費結構中的占比不斷提高,催生居民服務需求快速增長;居民對個性化、創意化產品的追求,對品質化、品牌化產品的追求,對綠色化產品的追求,催生居民品質消費需求和綠色消費需求等的快速增長。
第三,產業結構升級不斷創造出巨大的市場新需求。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產業變革,顛覆了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創造出巨大的居民消費市場新需求。比如,信息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帶來了信息服務消費的快速增長,而信息服務消費的快速增長又直接帶動了信息服務業的高速增長;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的應用亦帶來了商品消費提檔升級和服務消費提質擴容;等等。
第四,投資仍有巨大增長空間。一是中國工業化發展尚不平衡,中西部加快新型工業化必將帶來大規模投資。二是隨著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必將引致大規模投資,加快服務業發展也必將帶來大規模的服務業投資。三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快速發展,將引發對新基建、新產業、新技術的大規模投資。四是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仍需要大規模投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主線
文章分析,在不斷鞏固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情況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就在於暢通國內大循環,使中國超大規模市場需求從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成為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主要拉動力。暢通國內大循環,就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要看到,供需錯配不是供給和需求的總量問題,而是結構性問題,突出表現為產能過剩和需求過剩並存。供需錯配的主要原因在於供給結構升級滯後於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從而導致一方面消費結構升級使傳統供給出現過剩,另一方面新供給不足使消費被抑制或外流。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一定意義上說,供給的不平衡不充分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制約因素,意味著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從世界經濟發展的經驗來看,供給和需求的這種錯配是經濟發展進入一定階段的經濟體必然出現的一般現象。
既然供需錯配的根本原因在供給側,那麼,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暢通國內大循環,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堵點、斷點,就成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一個重點所在。這是因為:滿足人民對產品品種、品質、品牌的需求,就需要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力度,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級;滿足人民對個性化、創意化消費的需求,就需要通過產品創新、市場創新、組織創新等,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滿足人民對服務消費的大規模需求,就需要通過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不斷提升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適應人民對生態、安全等新需求的快速增長,就需要通過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推進綠色發展;適應人民對數字消費的快速增長,就需要通過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總的來看,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增強供給體系韌性,實現經濟在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