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4日電/作為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業銀行一直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一段時間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等因素影響,中國商業銀行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圍繞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持續發力。近期,監管部門先後使用降准、出台23條金融政策等措施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銀行研究院院長陳衛東文章分析,銀行業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既體現在總量上,也體現在結構上。數據顯示,2021年金融機構新增信貸規模達19.95萬億元,新增企業中長期貸款占新增貸款同比有所提升。尤其工業、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增速保持穩健,較好發揮了對經濟的托底作用。同時,通過科技貸款、投貸聯動等加大了對科技創新領域的支持,更好服務創新驅動戰略。
文章稱,銀行業急企業之所急,主動擔當,與企業命運共生共榮。針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中小企業,銀行通過無還本續貸、貸款展期、調整還款方式、降低手續費等形式幫助其渡過難關。為緩解企業融資負擔,銀行持續推動貸款利率下降,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在確保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的同時,銀行同步加快了不良資產處置,確保自身穩健發展。銀行業還順應了技術進步的大趨勢,加快推動數字技術應用,為客戶提供了更加精準高效的服務。比如,通過推動數字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加快數字普惠金融業務發展等方式,為企業融資提供更多便利。
文章指出,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延續恢復發展態勢,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也要看到,在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疫情在國內多地散發等因素影響下,經濟發展仍然面臨較多的困難和挑戰。下一步,監管部門和商業銀行應形成合力,更好助力穩增長工作。
商業銀行應推動經營理念創新,突破傳統業務機制的束縛,開發更多針對性產品及服務,更好支持全產業鏈、中小企業等的發展,助力產業鏈安全和中小企業穩健經營。加大對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持續提升科技貸款、投貸聯動等業務規模及覆蓋面,加快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新型業務模式,為科創類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
更為重要的是,要推動形成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社會環境,促進金融體系以服務實體經濟為使命,避免資產泡沫化。引導各類資本向關係國家未來發展的領域傾斜,包括農業、交通運輸、水電等基礎性領域,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科技產業等新興領域,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