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薑鋒:德國不會放棄“建設性中間人”角色
http://www.CRNTT.com   2022-07-27 13:44:39


  中評社北京7月27日電/據環球時報報道,在過去幾十年裡,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和她的幾位前任與中國領導人共同塑造了良好的中德關系,德國也常常在中國與西方之間扮演“建設性中間人”的角色,發揮著促進各方溝通的作用,也實現了自身利益。

  但近來給人的印象是,德國在改變其對華關系的傳統。例如德國外長頻頻對華出言不遜,其訪日時宣稱要與日本共同應對“中國威脅”。多年來習慣於中德關系不斷向前發展的分析者,開始擔憂中德關系將出現動蕩。德國現政府執意推行價值觀外交,或將使其失去在中國與西方之間“建設性中間人”的角色。

  盡管自德國現政府執政(特別是綠黨執掌德外交部)後,中德關系出現了政策表述的波動,筆者仍然認為,兩國關系在可預見的未來發生實際的重大震蕩和倒退可能性不大。德在中國與西方之間充當“中間人”的角色有利於中德關系發展,也符合其自身利益,德國對此不會輕易放棄。得出這一看法,主要基於以下三點:

  首先,是價值觀問題。長期而言,德國本屆政府由綠黨主導的價值觀外交難以持久。從歷史大背景看,價值觀外交是中世紀宗教聖戰和冷戰意識形態外交的理念與實踐的現代版延續,後者已被歷史驗證具有損人不利己的破壞性和把現實利益裝扮在道義外衣下的虛偽性和侵略性。價值觀外交也終究藏不住對利益活生生的追求。

  德國已故著名學者漢斯佩特·施瓦茨曾在波恩向筆者表示,20世紀意識形態衝突給人類帶來了重大危機,其根源是美蘇兩大意識形態對立集團之間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保持清醒的德國學者認為,當年毫無外交主權的德國跟隨美國對付蘇聯也是抵禦來自華約集團的安全威脅。但當前美中矛盾不同於當年的美蘇爭霸,“美國越來越力不從心,變得易怒和有進攻性,而中國越來越自信,德國和歐洲要避免夾在中美之間”(德國研究美國問題的專家哈克語)。有洞察力的德國學者已經看到,美國更大的問題是正在失去道德的力量,其民主制度面臨空前危機,難以擔當西方“價值聯盟”領袖的角色,在全球推行價值觀外交缺乏說服力。這將令德國價值觀外交的信奉者遭遇挫折。

  即便是民主、自由和法治本身,也不是德國或歐美個別國家的專利,而是任何一個努力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政府的執政價值追求,是各國的共同價值。割裂自身價值和共同價值、自身利益與共同利益的外交是走不通的,很難長久。再者,不計成本的價值觀外交很昂貴。近來德方有政府和學術界人士呼籲,德國外交應關注德國自身的利益,不能把賬單最終轉嫁給德國民衆。當前能源危機就是德國價值觀外交實踐的直接後果,而為此埋單的是德國老百姓。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