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馬畜力的研究反映了交通與手工業的充分發展
二里頭及相關遺址60餘年來的發掘與研究揭示出的宮室建築、墓葬形制、青銅製品、綠鬆石器、牙璋等遺存,彰顯了王朝氣象。由於地域資源的限制,二里頭遺址手工業生產需要的金屬礦料、綠鬆石等原材料皆有複雜的流通網絡。都城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資源體量更加龐大、種類更加複雜,至少部分資源需要從二里頭控制和影響的其他地區調配。考古學家進行的碳、氮、氫、氧、鍶同位素研究揭示,二里頭遺址存在較高比例外來的豬、牛與羊。由此可見,當時的二里頭,已經實現了生業資源較大範圍的跨地域流通,臨河而居,舟楫堪用。而江河之外,黃牛的飼養與畜力開發,可能提高了物資由小村落向聚落中心匯集的效率,是交通的有效補充。
商王朝持續500多年,先後數次遷都,安陽殷墟代表了商文明最後的輝煌。商人在二里頭文化的基礎上,完成了黃河中下游及鄰近地區文化的整合和社會結構的重組,其文化影響力還遠播長江以南。商人同樣面臨資源流通問題。生活在鄭州二裡崗、安陽殷墟等王都的管理階層、手工業者和普通居民,日常所需的生業資源、維護統治需要的宗教資源和軍事資源,尤其是大量的糧食、家畜、工具、礦產等,均非都邑本身所能支撐。殷墟遺址出土的動物考古資料恰恰能夠提供這方面的證明。
遺址出土了數十卡車的黃牛遺骸,有些黃牛趾骨上可觀察到明顯的與長期使役有關的病變。這也是當時畜力開發的充分證據。晚商時期,馬和馬車出現於殷墟,這意味著商王朝信息傳播和物資流通能力的提升。此時,馬車形制較多,除了戰車以外,還有田車、乘車和貨車。
交通工具的發展,幫助管理者有效地管控生業、礦產等重要資源的再分配,也使得聚落之間的信息交流、物資流通與人群遷移更加通暢,拓展了王國經略的地域範圍,加強了內部的政治經濟聯繫,也為文化傳播提供了便利。
中原地區持續繁榮的農業經濟,為中華文明由多元邁向一體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一過程中,以麥類作物、牛羊馬等馴化物種、青銅和馬車等知識技術為代表的外來生產力要素,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技術與知識是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本土化之後,才在中原地區社會發展中發揮出更大作用。
不同技術體系之間“撞擊”與“融合”的過程,也是中原地區文化傳統、思想觀念發生化學變化的過程。二里頭先民將冶銅技術與文化系統相結合,建立了以禮器和兵器為主的中國青銅器的基本架構。禹州瓦店、二里頭、殷墟等遺址的科技考古研究還發現,龍山晚期黃牛傳入之後,先民用粟作農業副產品飼養黃牛,不斷提升黃牛對粟作農業的依賴。
研究表明,建立在農業經濟複雜化、牛馬畜力開發、青銅技術等基礎上的生業經濟繁榮和交通技術、手工業技術發展,支撐了夏商時期廣域王權國家的誕生與快速發展。我們將進一步堅持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的科技考古,為進一步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等重大問題提供支持。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