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7日電/網評:織牢織密食品安全網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開新
近日,陝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公告稱,在對飲料、炒貨食品及堅果製品等5大類食品258批次樣品進行的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中,發現有4批次樣品不合格,存在微生物污染、質量指標不達標等問題。
隔三差五,總有類似消息闖入視野,人們看後往往同時有兩種心情:一則以喜,各地市場監管部門認真履職,通過各種方式積極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且事實證明多數產品的質量有保證;一則以憂,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中的問題五花八門、形形色色,且被抽到的只是少數,人們自然難以完全放心。
這種喜憂參半的複雜心情,折射出人們對“從農田到餐桌”相當關切,也折射出守護“舌尖上的安全”任重道遠。近日印發的《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是指導我國質量工作中長期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為了提高農產品、食品、藥品的質量安全水平,該《綱要》從嚴格落實食品安全“四個最嚴”要求、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等方面著力,進行了周密謀劃。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關係千家萬戶,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容不得半點馬虎。抓好食品安全工作離不開規劃和謀劃,更重在過程、要在落實。
從監管範圍看,要努力撈掉漏網之魚。要實行全主體、全品種、全鏈條監管,在此基礎上突出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做到不開天窗、不留死角、不搞變通。對抽檢中發現的不合格產品,主動組織開展處置工作,採取下架召回等措施控制風險,並舉一反三回應消費者關切。
從源頭治理看,要消除各種安全隱患。水源受到污染,下游就會勞而無功,難以令人放心。所謂“針尖大的窟窿能漏鬥大的風”,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要配置好監管資源,讓監管力量向基層下沉,處置問題時向源頭髮力。面對龐大群體和海量信息,善於運用新技術可能事半功倍。例如,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近期就規範食品快速檢測使用印發意見,食品快檢可用於對食用農產品、散裝食品、餐飲食品、現場制售食品等的抽查檢測,並在較短時間內顯示檢測結果,在及時防控食品安全風險的同時避免傷及無辜。在推廣二維碼溯源等技術的同時,要下功夫形成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倒逼飼養者改善衛生狀況、注重健康品質,這樣才能涵養源頭活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