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統一的障礙在美國,亂源在台灣。 |
中評社╱題:台美關係的觀察與思考 作者:浙俠(杭州)
【摘要】兩岸統一的障礙在美國,亂源在台灣。美國以維護其霸權、遏制中國崛起為目的,運用“台灣牌”不斷在台海地區拱火,試圖以代理人戰爭“以台制華”,打斷中華民族復興進程。台灣民進黨當局則視中美博弈為“以戰謀獨”的天賜良機,一方面配合美國,想方設法刺激大陸做出強烈反應,營造台海緊張局勢;另一方面“以武拒統”凝聚大選基本盤、拓展中間選民票源;更是用“倚美謀獨”凝聚朝野共識,將台灣問題國際化,在國際上挑戰一中原則。
進入2023年,美台均為明年的大選造勢,反華議題不會少,驚濤駭浪不會小。美國國會的政治極化現象,使“反中挺台”成為民主、共和兩黨的“最大共識”,“反中仇中”道路恐越走越遠。台灣民進黨在賴清德當選主席後,公然叫囂“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沒必要再宣佈‘台獨’”。受美國指使及島內大選造勢之需要,民進黨兩岸言論雖在“台獨”上有所節制,但“以武拒統”行動可能變得更為激進,策略更為縝密,戰術更為靈活。
下文試圖從美台戰略、戰術變化的角度分析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並提出應變思考。
一、美國“以台制華”策略調整
當前,無論是美國政壇兩黨鬥爭,還是國際外交活動,種種跡象顯示,美國為了維護霸權、遏制中國,已決心以死台灣一子,扭轉中美博弈中的全局被動局面。
從美國國家利益出發,《2023年國防授權法案》已將台灣納入美國國家安全體系。既要台灣出力,強化圍堵、遏制中國崛起的力度,又要台灣聽話,服從於印太戰略需求引戰、招戰。美國頻用“台灣牌”的目的,一是掏空台灣為其霸權輸命。通過轉移台灣科技人才、先進產業鏈、軍售、國會外交及“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等手段吸血台灣,以應對國內滯脹風險。二是在台拱火引戰。通過國會外交、軍事交流合作、鼓勵台灣當局提升軍力、台灣問題國際化,以刺激大陸作出強烈反應,從而強化對台灣當局控制,趁機聯合盟友提升島鏈戰略,打造圍堵中國的冷戰鏈,這已成為美國兩黨徹底扼殺中國崛起的重要戰略考量。
美國眾議院新任議長麥卡錫就任之前,就清楚表明了美國兩黨“以台制華”的策略思維①:1、中美關係就是冷戰關係,美國必須贏得新冷戰,在全球範圍內與中國對抗;2、成立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國會兩黨聯合對付中國;3、結束對中國的關鍵商品依賴,打造去中國化的供應鏈;4、禁止美國養老金在中國投資;5、擴充軍備,武裝台灣;6、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可行性替代方案,聯合盟友對抗中國;7、警惕、甄別和懲處親華的精英人士,嚴防教育、文化領域的中國滲透,嚴厲打擊中國間諜;8、支持中國A4紙運動;9、支持台灣加入國際組織;10、將儘速訪問台灣;11、嚴厲指控中國,理由包括新冠病毒起源、新疆、香港等。
從戰略上看,美國打壓中國崛起的支點就是“台灣牌”。之所以台灣成為美國全面遏制中國崛起的首選之地,是因為不管是民進黨還是國民黨執政,對於美國的要求,一向是言聽計從,百依百順,更不會有絲毫違抗;“以台制華”效果比動用其它資源反華好得多,不僅無本生意,空手套白狼,而且裏子面子,有賺無賠。正如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斯海默在他《大國政治的悲劇》中指出:面對中國的崛起,對美國最有利的策略,是使用各種計策,誘使兩岸進行“血腥的廝殺”,用台灣戰事拖累大陸。
按拜登政府“打群架”遏制中國崛起的思維,將以“台灣牌”為支點,“民主同盟”為平台,“五四三二②”為抓手,打造全球的反華冷戰鏈。這就需要把台灣問題複雜化、國際化,進而佈局北約東引、提升島鏈圍堵圈,除了要讓台灣加入國際組織、融入印太戰略、提高台灣防衛力量外,還要求台灣提高軍事預算、擴大對美軍購、將台灣轉變成為一座“亞洲的軍火庫”,並將派官員到台行政部門監督執行。
而現實中,美國也有許多方面需要中國的配合,比如在國際事務中:俄烏戰爭需要中國保持中立的配合;經濟、金融、氣候、能源、芬太尼禁毒等問題需要和中國溝通與配合等等。這就需要與中國緩和關係,取得中國的配合。因此在操作程序上,美方採用假談真打手法,凸顯在拜登政府的言行不一上。一方面,釋放中美關係緩和假象,諸如宣佈美國財長耶倫、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計畫,歡迎中國官員訪美等緩和兩國關係資訊;另一方面,加深與台灣民進黨當局勾聯,加緊為台海戰爭作準備,並把日本推到遏制中國的前台,加劇東北亞的緊張,增加台海動盪不安定因素。
從戰術層面看,重點體現藉助島鏈打造“冷戰鏈”上:一是“提”。提升島鏈戰略品質,納入台灣打造針對中國崛起“冷戰鏈”。以“民主國家和專制國家”二元對立為區別,視台灣當局為“民主政府”,大陸為“專制政府”;用“一國兩府”概念將台灣問題國際化,趁機推進“五四三二”陣勢及“北約東引”戰略。二是“激”。以美歐“國會外交”形式(如釋放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春季訪台資訊)刺激和製造台海緊張局勢,趁勢煽風點火,提升美日韓軍事威懾力,加大美菲軍事合作,擴大對台軍售,誘使台灣全民投入“為美備戰”,彌補第一島鏈裂縫。三是“嚇”。以官方釋放大陸武統時間表威脅台灣,企圖複製烏克蘭模式誘發台海代理人戰爭,既為遏制中國疫後經濟復蘇勢頭,也為美台選舉、訛詐台灣(如對台軍售,提升台灣軍費預算,掏空台灣經濟、科技價值等),以及為“北約東引”提供誘因,可謂一箭多雕。四是“封”。以高科技封鎖中國。美國認為,電子資訊、生物科技以及清潔能源“三大領域”③是中國的阿喀琉斯之踵。衹要封住這“三大領域”並以此利用整個技術生態系統,再發揮乘數效應就能遏制住中國的崛起。因此,加速推進晶片四方聯盟(即“半導體聯盟”Chip4)、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談判)、“亞太經濟框架”(IPEF),運用法規手段擴大對中制裁、禁運範圍和規模,對中國高科技產業進行封鎖。與此同時,經濟上,不斷縱容盟友以談判經貿合作為名,與台灣抱團取暖,加速轉移島內優勢產業,分化中歐貿易關係,以替代方案打亂中國“一帶一路”部署。
總之,美國不可能在維持美國霸權、遏制中國崛起的問題上讓步,必然會用“台灣牌”不斷刺激、騷擾中國,對中國實施全方位的圍剿,而拜登政府比之特朗普時期計畫更為縝密,力度更加強化,從而使中美關係不得不進入實質性的競爭以至對抗、甚至準戰爭狀態。
二、民進黨兩岸策略變化
維持兩岸分治現狀、尊崇美國立場,是台灣朝野共識。台灣政黨對兩岸關係的思考,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均以取得執政權為最大考量。其背後都有美國立場、美國意志的陰影,區別在於兩黨對兩岸關係的最終目標與策略不同:國民黨反“台獨”,寄希望於和平分治,以拖待變,為維持“中華民國”法統積纍籌碼;民進黨謀“台獨”,寄希望於通過激化中美關係,火中取栗,藉機謀獨。國民黨用以拖待變掩蓋拒統的真實目的;民進黨則赤裸裸地“倚美拒統”、“以武謀獨”。
在有關涉美兩岸議題中,國民黨不僅要看美國的臉色,還要小心翼翼地避免深藍勢力、大陸政府的反彈。所以,國民黨對同一議題會用多種形式應對:對美國,正式表態是配合;對大陸及深藍勢力,一般用多元方式表達或者模糊以對,既不得罪深藍與大陸,又可反制民進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