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法國國禮《論語導讀》背後的故事
http://www.CRNTT.com   2024-01-28 13:40:45


 
  梅謙立說,貝尼耶希望在法國更廣泛地傳播儒家思想,重建國家政治的哲學、道德基礎。“他寫這本書並非是簡單的譯作,而是希望為當時的法國君主提供一面哲學思想的鏡子,更好地照鑒自己。”

  那麼,當時的法國需要對照瞭解什麼呢?

  自1750年以來,貝尼耶《論語導讀》其中一部手抄本,一直被珍藏在法國國家圖書館下屬軍火庫圖書館。館長奧利維耶·博斯克認為,“最有可能的是,貝尼耶注意到儒家著作中有能夠啟迪君主改善國家治理的內容”。

  博斯克說,貝尼耶這部書旨在向君主闡明“基於道德、尊重、平衡的東方價值觀”,“讓國王成為更好的治理者”。

  “為法國現代化提供啟迪”

  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300多年前貝尼耶的著作即將同中國讀者見面。《論語導讀》中譯本將以《孔子與君王之學》為書名出版。肇慶學院政法學院副教授汪聶才是該書的主要譯者。

  “這本書因其作為‘國禮’而備受關注。我們將其譯成中文以饗讀者,希望學界還有普通讀者能夠有機會一睹其真容,從而得以瞭解300多年前儒家經典在歐洲的影響力,體會到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意涵。”汪聶才說。

  18世紀,歐洲出現持續百年的“中國熱”。歐洲人發現,源自東方的儒家文化揭示了可以不依靠宗教力量,而以倫理道德支撐一個社會和平、有序發展,人們遵循孔子的教導誠意正心、認識自然、設立制度、和平生活。這些思想深深啟發了歐洲啟蒙運動思想家,如伏爾泰、魁奈、萊布尼茨等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