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法國國禮《論語導讀》背後的故事
http://www.CRNTT.com   2024-01-28 13:40:45


 
  正如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書中所說,對於法國啟蒙思想家而言,古代中國統治者“一年一度舉行親耕禮,以獎掖有用之術”“中國的官職均經科舉獲得”“把哲學作為宗教,把文人奉為貴族”“看到這樣的國家,他們嘆為觀止,心馳神往”。

  “每個民族文化都需要建立在自身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法國漢學家雷米·馬修說,“中國的科舉制度對法國精英的選拔產生重大影響,並延續到今天。”

  梅謙立說,通過同中國的交流,歐洲人瞭解到一種“更公平、更有效”的官員選拔理念和模式。當時很多在華法國人都著述介紹中國的科舉制,對這種通過考試來選拔國家人才的機制給予高度讚揚,推動法國擺脫封建傳統、走向現代官員選錄制度。

  談及中華傳統文化對法國社會的影響,梅謙立認為,最重要的是幫助法國走向文化和理性的覺醒。自文藝復興以來,像伏爾泰這樣的思想家從中華傳統文化和政治實踐中,意識到建立現代國家的可行性,進而主張將政治建立在理性與美德之上,“這一思想過程啟迪了法國的現代化”。

  “交流互鑒有助於自身文明”

  回顧17至18世紀的中法文化交流史,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張西平認為,這是大航海時代以來,全球史中少有的東西方文明和平交流的一段歷史。

  “17至18世紀,來華傳教士把西方文化和技術傳到中國,‘西學東漸’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科技進步起到積極作用。”張西平說,與此同時,通過傳教士和貝尼耶這樣的學者,中國的思想、文化和技術“東學西傳”,促成歐洲不斷認識中國、改進自身,感受中華文明的深厚積澱。

  “歐洲文明曾學習過中華文明、阿拉伯文明。”張西平說,一種文明需要向其他文明學習才能成長起來,“中歐交流的歷史證明,不同文明可以包容共濟,同時也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著現代性的思想種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