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1日電/據新華社報導,城中村是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出現的特殊社區,在全國不少特大超大城市,城中村居住著數以百萬計的中低收入群體,絕大多數是外來務工人員。
大量城中村的存在,讓龐大的外來務工群體能夠以較為低廉的成本在城市立足,但長期以來,由於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安全風險隱患大、社會治理能力滯後等原因,城中村也成為事故案件、矛盾糾紛多發區域。
讓廣大城中村居民共享城市發展成果,夯實基層治理之基,城中村現代化治理是難啃的“硬骨頭”,更是要直面的“必答題”。
2023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的指導意見》,明確將“群眾需求迫切、城市安全和社會治理隱患多”的城中村作為改造重點。
廈門的探索則更早。2021年,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提出廈門要“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22年以來,廈門市委市政府深入調研認為,廈門城市現代化的短板在城中村。在系統謀劃基礎上,2023年4月,廈門以“現代化治理”推動全市108個城中村全域、徹底、科學改造,規劃先行,一村一策,不搞大拆大建,就地改造,通過黨建引領、居民參與、多方投入,提出用3年時間,把城中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智慧、和諧的現代化社區,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惠及200多萬城中村居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