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觀察|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詩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設為首頁】【加入最愛】【中評郵箱
您的位置:首頁 ->> 中評電訊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做大低空經濟產業蛋糕
http://www.CRNTT.com   2024-07-31 18:17:16


  中評社北京7月31日電/據經濟日報報導,我國低空經濟經過多年孕育,如今到了展翅高飛的時刻。高飛仰賴的是頂層設計“天上一張網”,平穩落地則需布局“地上一盤棋”,即在政策上擴大低空開放,技術上加快低空智能網聯的集中應用。

  最近一段時間,各地扶持低空經濟發展的政策密集出台,北京、廣州、深圳、天津、南京、蘇州、武漢、沈陽、合肥等多個城市先後發布相關行動方案或徵求意見稿,競逐產業高地。

  低空經濟帶動力強,將使工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進入全新的維度。據中國民航局預測,2030年中國低空經濟規模有望達到2萬億元。低空飛行器會像新能源汽車這樣普及並給我們帶來驚喜嗎?如何理性看待低空經濟這塊“產業蛋糕”?

  要因城施策,選擇具有本地比較優勢的切入點,避免同質化和重復建設導致“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的短時熱乎勁兒。以“有人機”為例,截至2023年底,國內在傳統通用航空中投入運營的航空器不超過3000架,月均飛行11.4萬小時,參與低空飛行的仍然是小眾人群。即使在發達國家,迷你型私人飛機也不普及。空間有限決定了場景有限。“有人機”不僅受到空域管理制約,有限的機場跑道、停機坪和昂貴的維護也讓人望而卻步。目前,“有人機”主要在“低空+旅遊”“低空+應急”“低空+商務”等公共服務層面擴大試點,較難在短時間內形成規模化需求,以及完善、具有競爭力的供應鏈體系。因此,打造“低空之城”需因地制宜,不可寄望過高,也不能“都想蓋高樓不想打基礎”。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