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俄媒評中國核力量:東風31導彈遭運輸困難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1-01 11:41:48


二炮部隊具有強大的威懾力。
 
  1967年6月17日,中國在羅布泊成功試驗了熱核炸彈,由轟-6轟炸機上使用降落傘投擲,在2960米空中爆炸,威力3.3萬噸。中國從此成為繼蘇聯、美國、英國之後世界上第四個熱核武器大國。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原子彈和氫彈製造周期明顯短於美、蘇、英、法。 

  中國非常清楚,轟炸機容易遭受防空兵器的攻擊,因此從製造核武器之初就開始研製和完善彈道導彈。50年代中期,蘇聯向中國供應了R-2導彈,並協助中國生產這種導彈,中國版產品隨後被命名為“東風-1”。1957年解放軍組建了R-2導彈教導旅,1960年組建了第一個戰略導彈營。當時中國開始組建“第二炮兵部隊”,類似於今日俄羅斯的戰略火箭兵。 

  在蘇制R-2短程導彈試用和作戰值班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到1961年已經擁有幾個“東風-1”導彈團,主要瞄准台灣和韓國。但是,“東風-1”導彈的技術可靠性系數較低,最高不超過0.5。換句話說,只有50%的導彈有機會命中目標。因此,中國第一款短程彈道導彈“東風-1”實質上只是試驗品。 

  “東風-2”是中國第一款大量生產並配備核彈頭的彈道導彈。據稱,中國設計師在研製“東風-2”時使用了蘇聯R-5導彈的技術方案。它採用單級推進機制,使用活塞式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成分為煤油和硝酸。“東風-2”最大射程2000公里,射擊精度在3000米以內,能夠摧毀日本全境和蘇聯大部分地區的目標。 

  1966年10月27日“東風-2”彈道導彈進行實彈試驗,飛行了894公里,命中了羅布泊基地內的假定目標。“東風-2”最初配備2萬噸級單核彈頭,在圓概率偏差較大的情況下,對戰略導彈來說,2萬噸的爆炸威力顯得相當寒酸。後來直到70年代末,中國才把核彈頭的威力提升到70萬噸級水平。 

  “東風-2”導彈使用發射台式地面發射裝置,在發射前準備過程中安裝,平時保存在拱形掩體裡,只有在接到相關命令後才運到發射陣地。為了達到符合經常性戰備要求的技術狀態,並且發射導彈,至少需要三個半小時。總共約有70枚該型導彈擔負了戰鬥值班任務。 

  “東風-3”是中國第一款自主研發的彈道導彈,採用單級推進模式,液體火箭發動機使用低沸點燃料,氧化劑為硝酸,燃燒劑為煤油。在蘇聯拒絕中國接觸R- 12導彈材料之後,中國政府在60年代初決定自主研發具備類似性能的中程彈道導彈。1971年“東風-3”開始服役,其射程可達2500公里。“東風 -3”最初的目標是美國部署在菲律賓的兩個軍事基地,即克拉克空軍基地和蘇比克灣海軍基地。但是在中蘇關係惡化後,中國沿中蘇邊境部署了60套“東風 -3”發射裝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