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 
林鄭月娥2021施政報告發言全文
http://www.CRNTT.com   2021-10-06 14:31:26


 
  法律人才

  為吸引及留住頂尖法律人才,律政司將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放寬解決國際商業糾紛的資歷要求、釐清業務交易律師相關證明文件要求等。另外,律政司會恆常化自去年6月推出的先導計劃,為短期來港參與仲裁程序的合資格非香港居民以訪客身分入境,無須事先取得工作簽證,鞏固香港作為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地位。

  知識產權人才

  提升私營企業知識產權人力資源是建設香港成為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的關鍵。知識產權署會優化和舉辦更多知識產權管理人員計劃培訓課程,以協助中小企建立知識產權保護、管理和商品化的人力資源。

  研究人才

  近年為壯大創科人才庫,政府是不遺餘力。其中,我在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傑出創科學人計劃”就非常成功,第一批獲聘用超過40名來自八個經濟體的傑出學人及其研發團隊已陸續來港。我們會繼續推行此計劃,以引進更多知名創科學者及其團隊來港,讓本地大學在創科研發活動更上一層樓。

  為鼓勵教資會資助大學靈活調配資源以培育更多研究人才支持其研究活動,教資會資助的研究院研究課程學生超收上限將由七成進一步放寬至十成。此外,我們已邀請教資會評估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學額的供求情況,並考慮增加資助學額的可行性。

  航空人才

  航空學院於2016年成立,致力培訓香港及區內空運管理人才。航空學院不但積極與本地教育及職業訓練學院和國際民航組織等合作推出課程,還與法國國立民用航空學院合辦航空運輸管理高等碩士課程,成功吸引來自香港和“一帶一路”沿線多國派員就學,國家教育部更已批准內地業界高級管理人員從明年起可報名修讀相關課程。

  藝術文化人才

  人才是締造優秀藝術文化的靈魂,我們會更著重培育不同藝術及創意領域的人才,例如藝術行政、藝術科技和劇本創作。在粵劇方面,我們會訓練年輕人才,支援粵劇從業員的持續專業發展。在電影業方面,我們會透過“電影發展基金”培育新晉導演和編劇人才。

  促進大灣區內人才流動

  為推進大灣區雙向人才流動,以及積極回應國際商會對便利非中國籍港人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期盼,我已向中央提出具體建議。我獲悉相關部委將積極考慮促進粵港兩地人才流動,特別是便利居港的外籍人士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進行商務、科研、交流訪問等活動的有關安排,並為此同意於本年底與特區政府進行工作會商,這將有助提升吸引外商和海外人才落戶香港。

  與青年同行

  過去兩年,香港面對嚴峻挑戰,促使我們反思青年工作的定位和重點。一方面,我們應建立更有效的渠道,聆聽不同背景青年人的心聲,務求更適切地滿足他們對學業、事業、房屋、向上流動、發展潛能等不同範疇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們更須注重培育青年正向思維的工作,讓他們建立正面的價值觀,成為有擔當、有理想,願意為國家、為香港未來奮鬥的新一代。就此,我邀請青年發展委員會研究豐富現有計劃並推出全新資助措施。今年的《施政報告》諮詢會,我特別安排三場與學生和青年的會面,直接聆聽他們的心聲,我期盼在《施政報告》公布後有更多交流機會。

  中央同樣關心香港青年,《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須“便利港澳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就學就業創業,打造粵港澳青少年交流精品品牌”,近日中央部門和相關市政府亦推出支援香港青年到內地發展的措施,包括支持我在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和“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以及支持深化各項內地實習和交流計劃。

  為鼓勵青年議政,我們已將“青年委員自薦計劃”轉為恆常項目,定期招募18至35歲青年加入政府諮詢委員會。至今已有約270名青年獲委任至諮詢及法定組織擔任約440個職位。諮詢及法定組織青年成員的整體比例亦從2017年底的7.8%上升至現時14.8%,逐步邁向本屆政府訂立 15% 的目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