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第二屆“兩岸一家親”學術論壇綜述
http://www.CRNTT.com   2019-11-16 00:09:56


 
  關於台灣社會的民意,學者一致表示擔憂。新黨副秘書長、執業律師陳麗玲指出,“維持現狀”的主張之所以會在台灣社會流行,反映了台灣社會在面對大陸日益崛起、越來越有“自信”的情形下產生的集體焦慮。當兩岸的物質實力越來越不成比例,當台灣民眾看到大陸越來越高的自信,以及“硬的更硬,軟的更軟”的姿態,某種“孤兒”心態正在台灣社會中潛在滋長,並發展成人們集體“以躲避為能事”的“鴕鳥”行為模式。當集體焦慮成為了台灣人民的無形枷鎖,當台灣逐漸失去面對大陸發展的自信時,人民選擇不是冷漠就是犬儒,不是無助就是自大,不是閃躲就是逃離,並逐漸失去面對問題的勇氣與進取。但不幸的是,以各種追求獨立身分的方式來解除焦慮的努力,以台灣現實的時空而言,根本就是緣木求魚的事,這既包括了“台獨”,也包括了想要讓“中華民國”以獨立主權國家的身份出現的“一中各表”在內。這也就是台灣全體民眾習慣於“台獨不敢、和談不要、統一不想”的偏安、自我欺騙、維持現狀、躲在舒適圈的心態。台灣社會的這種心態,或可歸因於對一國兩制的不信任,但由於思路決定出路,台灣主流民意衹是因為害怕“被統一”而抗拒一國兩制,身為最大反對黨的國民黨就應走出思路迷障,先認定“兩岸現狀就是一國兩制”,才有立場要求大陸接受《中華民國憲法》的存在,讓兩岸關係走出對抗,開始競合。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選舉研究室研究員王建民認為,“芒果乾”成為當前台灣社會最流行的語言,“芒果乾”也就是“亡國感”的意思。這一現象的出現有一定的背景,一是韓流帶來的影響激發了青年“台獨”分子的“台獨”危機感。二是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1·2”講話讓“台獨”感到強大的壓力,使他們有很強的危機感。三是香港事件發生之後對台灣社會造成了很大影響,強化了台灣社會所謂的“亡國感”。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社會青年“綠化”的問題也很嚴重。“台獨”的主導變成青年,韓國瑜的青年支持率不超過20%,蔡英文則在45%左右。所以青年的威脅不是簡單的威脅,是非常嚴峻的威脅。

  國防大學國際防務學院副教授王曉東則分析了影響台灣民意變化的因素。他指出,在影響台灣民意的因素中,大陸因素是關鍵性積極外因,包括“台獨”因素、經濟因素、民情因素在內的島內因素是複雜內因,美日因素是重要消極外因。為此,大陸需要爭取民意民心,對“台獨”釜底抽薪,正確認知民意,準確把控民意,認識到民意的變與民性的不變、以不變應萬變,以實力為基礎,增強對“台獨”的壓力及對民眾的吸引力。

  綜合上述各位學者的分析可以看出,台灣局勢當前正處於動盪期。無論是政情中的戰略處境、選舉態勢,還是基層大眾的民意民心,都處於一觸即發的狀態。面對這樣的台灣,大陸更應當保持定力和耐心,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的主導權。

  四、兩岸融合發展:理論與實踐日趨豐富

  “兩岸融合發展”是任何研討會上都必然出現的熱門話題,本次研討會亦不例外。

  本次會議中,既有學者總括性地提出了對“兩岸融合發展”的理解和思考,也有學者分別從經濟、文化、青年、教育等側面展現了融合發展的相關情況。

  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執行院長陳麗麗介紹了閩南師範大學關於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最新理論與實踐探索成果。她提出,第一,深度理解和把握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深刻內涵和重大使命。兩岸融合發展是一個對兩岸現狀進行挑戰與整合的動態過程,是一個國家內部的事務,它尋求的是兩岸間的良性互動,融成一體,協同發展,最終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需要統一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台灣問題的產生源於兩岸的政治分歧與對立,通過兩岸充分融合發展、充分的協商,探索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理論與實踐體系、兩岸一中共識、中華經濟聯合、21世紀中華新文化。第二,閩南文化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在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閩南文化已經成為連接海峽兩岸,乃至全球華人的一條共同文化血脈,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兩岸人民文化認同感以及民族零距離,有效遏制文化台獨思潮,推進兩岸民間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文化發展,建構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現實意義和特殊價值。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李立指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大陸實力和自信的展現,也是對台灣同胞的關心和照顧,是為台灣同胞的福祉著想,因而得到了廣大台灣同胞的肯定和擁護,必將引領台灣主流民意朝著兩岸關係和平的方向發展,為最終實現兩岸統一奠定廣泛的島內民意基礎。

  除了上述二位學者對“兩岸融合發展”所做的總體分析之外,從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角度出發,福建社科院現代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蘇美祥表示,近年來台海局勢日趨複雜嚴峻,但以經濟交流為主軸的兩岸融合發展態勢更趨向清晰。由於長期受台灣方面政策制約,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單向性特徵顯著,結構性失衡問題長期存在,加上中美經貿摩擦升級、台灣當局“經濟離中”政策等不利因素,兩岸經濟融合發展仍然任重道遠。在新形勢下,應持續深化兩岸產業合作新結構,探索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路徑,落深落細惠台政策,先行推動區域深度融合,推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

  江蘇省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桑登平基於台資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中的探索,指出,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經過將近30多年的風風雨雨,台資經濟目前已成為祖國大陸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支有生力量。兩岸共同市場的打造,不僅是大陸這個巨大的潛在市場,更有實際意義的是指兩岸共同開發的第三方市場。

  以兩岸文化融合發展為研究對象,台灣大仁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副教授兼副校長林爵士表示,兩岸可以嘗試由雙方共同的文化特色,亦即透過中華優秀傳統所形成的“文化力”,經由“文化資產”、“文化藝術”與“文化創意”等三項構面,作為兩岸文化融合的開展路徑。

  閩南師範大學台商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陳春華梳理了當前兩岸青年交流的相關研究成果,認為台灣青年身份認同具有重疊性,台灣青年文化認同深受學校“台獨”教育影響,台灣青年更傾向於西進大陸短期交流,但兩岸青年交流中存在著文化認同、價值認同、情緒衝突以及政策導向等問題,可以從“共同認知”、“共同情感”、“共同體驗”等圍堵推進兩岸青年融合交流。

  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董玲瑜就兩岸之間的教育交流展開了闡述。她表示,“31條措施”施行以來,兩岸教育交流逐漸開創了新的局面,從基礎教育、專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面,兩岸互動頻繁。相關措施的出台彰顯了黨中央對兩岸教育交流工作的高度重視,也為台灣青年一代來大陸追夢、圓夢提供政策保障,將有力推動兩岸教育交流,推進兩岸融合發展。

  綜合來看,兩岸融合發展理念自提出以來,不僅概念意涵不斷完善,其實踐形式也得到了不斷的豐富。兩岸融合發展既有喜人的成果,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針對成果,我們應總結經驗、再接再厲;針對存在的問題,應當進行重點突破,以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往更深、更廣發展。

  五、祖國和平統一:道路曲折但前景光明

  除了關注當前兩岸關係中存在的一些熱點議題,本次論壇上也不乏學者從總體上研判兩岸關係發展大勢、探索兩岸和平統一路徑。

  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鞠海濤指出,兩岸關係發展大勢是“道路曲折、前景光明”。他表示,第一,祖國和平統一之路在曲折中前行、在鬥爭中前進。四十年來,兩岸關係總體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為改革開放創造了基本穩定的台海環境,祖國和平統一之路不斷向前邁進。但是,四十年來祖國和平統一道路也經歷了許多風雨波折。第二,民族復興賦能和平統一。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漸趨實現,兩岸同胞將迎來中華盛世,這將是引領兩岸關係發展方向、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決定性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第三,和平統一前景更加光明。今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發表對台綱領性講話,全面闡述了祖國大陸新時代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重大政策主張,鄭重宣示了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中國人民矢志不渝追求國家完全統一的堅強決心和高度自信,鄭重宣示了祖國大陸堅定追求祖國和平統一的真誠意願和巨大善意,全面擘畫了新時代加快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路線圖施工圖,開闢了祖國和平統一更加光明的前景。

  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研究室副主任任揮、廈門市台灣學會副秘書長楊仁飛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祖國和平統一的路徑進行了探討。任揮提出,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他表示,歷史上的兩次國共合作,中國國民黨站在歷史潮頭兩次順應歷史大勢,因推動了中國革命和社會的進步發展而彪炳史冊。面對現今國際風雲激蕩,面對現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民族復興這個偉大目標的歷史時刻,如何順應歷史大勢,肩負起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使命,中國國民黨如何再抓住這一難得的最後歷史機遇,協助中國共產黨解決好台灣問題,對於今後國民黨是政黨中興還是退化萎縮都將影響深遠。

  楊仁飛從文化角度出發,指出,面對台灣日益複雜的文化環境,我們需要承擔起中華文化的承載者、發展者的歷史使命,需要對兩岸命運共同體、文化共同體作系統深入的再論述,重視文化認同對於國家統一的重大意義:以中華文化的中道精神化解兩岸的分歧達致心靈契合;以廣泛的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兩岸經濟社會全面融合;以文化的視角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提供統一與治理的文化方案。

  兩岸的和平統一可謂是“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是其中仍有無數的仁人志士堅持從各自的角度出發對和平統一之路“上下求索”、未曾放棄。對於兩岸關係的未來,我們應有信心,更要有耐心;我們應堅信未來的光明,不畏懼眼下的困難。

  六、結語

  第二屆“兩岸一家親”學術論壇緊緊圍繞“1·2”講話,討論議題層次豐富,學術成果十分顯著。“真理越辯越明”,通過學者們的充分探究和討論,大家對習近平總書記“1·2講話”意義和影響的感悟更為深刻、對“一國兩制”的思考更為靈活、對台灣政情民意的瞭解更為清晰、對融合發展的認識更為多元、對祖國和平統一的前景更有信心。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11月號,總第263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