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第35頁 第36頁 第37頁 第38頁 第39頁 第40頁 第41頁 第42頁 第43頁 第44頁 第45頁 第46頁 第47頁 】 
李家超2022施政報告發言全文
http://www.CRNTT.com   2022-10-19 17:52:16


 
  發展“北部都會區” 啟動新引擎

  54. “北部都會區”是未來的策略發展據點,亦是驅動香港再創高峰的新引擎。本屆政府會全力推進“北部都會區”建設。區內已開展多項大型發展項目,我們會在不同環節提量、提速、提效、提質,將大型項目“生地”變“熟地”由過去需時十多年大幅壓縮一半時間。

  55. 為強化建設“北部都會區”的“治理體系”,政府將分別成立“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及“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前者由行政長官親自帶領作高層政策指導及監督,後者由財政司司長主持並由專家及社會人士組成,為推展“北部都會區”出謀獻策。特區政府將與廣東省政府緊密對接,讓“北部都會區”發揮超越地理界線的限制,與廣東省、深圳市和大灣區產生協同效應。明年會成立專責發展“北部都會區”的部門,主導和統籌各部門以創新發展模式推動建設,目標是在明年內制訂“北部都會區”的具體計劃和行動綱領。

  56. 建成後的“北部都會區”,將以“國際創科新城”為主題,集優質生活、新興經濟和文化休閒於一體,以創新城市設計推動職住平衡和綠色生活,發展和保育並存。我們會充分利用“北部都會區”的邊境優勢,促進口岸地區的綜合發展。西邊以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為重心,藉着毗鄰前海的地利,成為核心商業區,輻射深圳以至大灣區;中部以新田科技城為核心,聚集創科企業,與一河之隔的深圳創科產業集中地,產生協同效應,並成為多元創新試點。新界北新市鎮的現代產業發展,亦可與深圳互相配合;而東邊則坐擁豐富自然和旅遊資源,可供兩地發展康樂和旅遊。未來工作重點包括: 

  (i)全速造地建屋──全力推進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及元朗南等已啟動工程的大型項目。大部分其他發展項目已展開規劃,包括新田科技城。目標是五年內為所有發展項目啟動收地程序,十年內完成平整新發展土地和落成新增單位各四成; 
 
  (ii)提高發展密度──善用“北部都會區”土地資源,採用較高地積比率,住宅用地會以最高地積比率6.5倍為指引(較早期新市鎮如沙田的5倍為高),而商業用地則為9.5倍;

  (iii)開發產業用地──未來五年,產業用地將陸續推出,支援發展創科和其他產業。新田科技城內的落馬洲河套地區有三棟大樓正在興建,部分河套用地明年起招商引資;河套地區以外的首批新田創科用地,則於2024年動工;洪水橋和元朗一帶的物流及新興工業園首批工業大廈用地將於明年起推出;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定位為現代服務業樞紐,毗連洪水橋站的商業用地亦會在2026年完成平整; 

  (iv)建造亮點發展群──規劃多項亮點設施,帶動發展,提升生活質素,包括文化設施群、專上教育院校、大型體育設施、醫院網絡、政府設施群等。位處核心商業區而沒有特定地域要求的政府辦公室,例如金鐘道政府合署近四成辦公室樓面面積,將遷往“北部都會區”,帶動該區發展並騰出核心商業區土地; 

  (v)積極保育生態──待相關研究明年完成後,落實“新積極保育政策”,逐步收回私人擁有且具生態價值的濕地和魚塘,建立濕地保育公園系統,為“北部都會區”建設提升環境容量。另啟動法定程序,在2024年把紅花嶺約500公頃土地指定為郊野公園,與深圳梧桐山風景區互相呼應,打造貫穿深港兩地的生態走廊。我們會在2024年逐步開放沙頭角(中英街除外),推廣文化生態旅遊,並於明年初展開地區諮詢;及

  (vi)跨境緊密互動──“北部都會區”擁有邊境優勢,在產業規劃、土地使用、生態保育等,都可以與內地產生協同效應。香港與內地在粵港、港深合作架構下已成立專班,探討融合方案,為“北部都會區”創造更大價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第35頁 第36頁 第37頁 第38頁 第39頁 第40頁 第41頁 第42頁 第43頁 第44頁 第45頁 第46頁 第4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