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來,我們將通過一系列生態保護措施、生態修復工程,讓青海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讓青海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步伐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有力。
剛剛記者問到對當地居民有什麼影響?總的講是積極的、向好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局面在青海逐步形成。比如,在三江源國家公園,我們是“一戶一崗”,培養生態管護員1.72萬名,牧民群眾在保護生態的同時也實現了增收。我在下鄉調研時,見到一位牧民,他手臂上戴著管護員袖章,自豪地跟我說,這是有國家編號的,我是為國家工作的人員。那一刻我感覺到了他發自內心的自豪感和榮譽感。我也深切感到,青海的廣大牧民群眾已經從生態的“利用者”轉變為生態的“保護者”,已經從生態的“消費者”轉變為生態的“生產者”。
當然,關於野生動物逐漸增多後,產生的人畜矛盾衝突問題、野生動物和家畜爭食草場問題是客觀存在的。我講兩句話:第一句話,在青海,牧民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越來越強,他們看到藏羚羊、野牦牛、普氏原羚、藏野驢等野生動物不斷增多,是發自內心感到高興和喜悅。應該講,青海的牧民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出了很大讓步,值得我們尊重和讚揚。另外也要講一句話,我們將持續通過生態修復,科學合理的控制草原載畜量,讓放牧更加可持續,通過政府補償、保險賠付等方式,盡最大可能讓牧民群眾得到更多的補償。
我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一定可以找到人與自然的最佳平衡點,人與自然一定能夠和諧共處。青海足夠大,容得下萬千生靈。謝謝。
壽小麗:最後一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