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博士聯署抵制聖誕 民族文化欠缺自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27 15:36:06  



三、包容交流爲上 民族文化須有自信

1、不必杞人憂天 聖誕幷非洪水猛獸
  對于國人對聖誕節等洋節的“追捧”,不應粗暴“棒殺”。由于中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閉關自守,對西方文化不甚瞭解,打開國門後,對西方的節日文化的涌入缺乏心理適應能力和免疫力,當前出現的短時期內的過度沉溺心理與缺少理性的過度擁抱,正是類似一種人在饑渴後的“過度補償”一樣,沒有必要大驚小怪。(湖南紅網)

  實際上,過洋節還是過傳統節日,近年來人們一直在爭論。在2005年的一份調查裏,認爲傳統節日比洋節重要的人占85.7%,認爲都重要的占14.3%,而認爲洋節更重要的比例爲0。而在回答過節感受一項裏,認爲“表達情感方式奇特”的人就占了51.4%,許多人認爲,過聖誕節就是爲和家人團聚。

  因此我們可以說,聖誕節等洋節的文化侵略能力幷不强硬,它已經和中國人的其他傳統節日一樣,變成家人團聚、吃喝玩樂的一次狂歡的假期。它也和過年吃團圓飯、端午節吃粽子、中秋吃月餅一樣,形式簡化爲一個聖誕老人和一棵聖誕樹的渲染。正如年味和中秋節味普遍失傳一樣,聖誕節在中國,甚至在歐美許多國家,其儀式化的東西已經蛻變爲娛樂的程序,宗教內涵變得十分稀薄。(北京央視國際網)

2、更重精神內涵 年輕人熱衷過聖誕
  目前,“聖誕節”、“情人節”、“感恩節”等西方節日在國內確實過熱,這從一方面與國人的盲目崇洋意識有關,另一方面,西方節日注重精神內涵,而中國傳統節日則過于務實,特別是國人過節的方式更是“唯物主義”,缺少激情浪漫。(廣州金羊網)

  從端午節、中秋節到春節,哪一個節日不是與吃喝有關,有的現在還與請客送禮等腐敗因素有關。這些習慣的形成,當然與中國早期農業社會中物質匱乏,豐衣足食、吃飽喝足成爲祖先生存第一要務有關,但是,在現在人們物資生活已經獲得基本滿足,而對精神生活的要求却日益豐富的情况下,傳統節日的內涵和國人過傳統節日的方式却沒有“與時俱進”,仍然停留在“原始”狀態,甚至逆向發展了一些糟粕的東西,如腐敗和迷信。相反,西方節日大都是在物質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從感恩、浪漫、狂歡等精神因素出發發展起來的,這在當今物質相對繁榮的世界當然有它的生命力與合理性了。(湖南紅網)

3、不宜故步自封 文化需要包容交流
  面對彌漫在街頭巷尾的聖誕節氣氛,我們還應當注意這樣一個現象:聖誕節在中國帶上了越來越多的本土化色彩。比如,很多娛樂場所的聖誕老人形象已經穿上中式傳統的對襟紅袍,大量的聖誕歌曲被翻唱成中文,老字號的中餐館也趁熱鬧紛紛推出“聖誕套餐”。“聖誕節”“情人節”等“洋節”如今已經在中國生根發芽,成了中國民間的一個節日,不能簡單地視爲西方的“舶來品”。(北京新華網)

  提倡“抵制聖誕節”的博士們忘記了一個客觀事實,中國社會發展必然要經過一個“多元化”的階段。如果像漢武帝那樣罷黜百家,獨尊儒家,把別人都說成是异端,要討伐、要排斥打擊,這對中國自身是非常有害的。(美國《新共和》雜志)

  文化不可能固步自封,它很大程度上更是一種交流的産物。例如博士們呼籲抵制的“聖誕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交流的結果,它的起源幷不在西方,而在中東地區。“耶穌教”也是從中東傳播到西方和全世界的。中國自身的許多傳統節日也一樣。比如元宵節,相傳是東漢明帝爲提倡佛教,將佛教裏正月十五日僧人點燈敬佛的做法“引渡”過來,後來演進成一個盛大的民間節日。(湖南紅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