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博士聯署抵制聖誕 民族文化欠缺自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27 15:36:06  



四、捍衛傳統時不我待 中國還須加緊

1、聖誕大行其道 反映中國文化危機
  儘管博士們對“聖誕節”有著九斤老太式的擔憂。但是站在另一個角度上,這樣的抵制呼籲未嘗沒有道理。任何一種觀點的出籠都有其背景,這個背景往往就是它的理由。在這封呼籲書裏,抵制聖誕節的背景是人們對于聖誕節的“盲目”推崇已經“損害”了本國的文化主體,甚至危機到了國家的文化安全。換言之,是聖誕節過于風行,已經把中國的傳統文化逼進了死角。(泰國《新中原報》)

  有人認爲,“過聖誕節是文化危機的表現形式。”市民過聖誕節不僅是一個“聖誕節”的問題,而是與民衆在追捧洋節日時相對應的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冷落的問題。在與國際接軌時,民衆整體的盲目崇洋媚外與對傳統文化的冷落,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一些中國人對自己文化的不信任,以及中國文化當前的弱勢。(湖南紅網)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傳統文化在中國不但沒有發揚光大,甚至遭到嚴重破壞。很多海外華人發現,一些傳統節日和習俗,例如清明節的祭祖儀式,在中國大陸已經難見踪迹,反而在海外被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比如中醫,最近一場針對傳統中醫有否必要取消的大辯論正在中國的互聯網上展開,拋開始作俑者的個人用意不談,中醫藥當前在中國日漸瀕危的現狀也確實令人深思,反觀韓國將中醫改稱“韓醫”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作爲,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悲哀。(新加坡《聯合早報》) 

2、傳統文化漸失 文化建設亟待强化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破舊立新”被當作中國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一些傳統節日和習俗被貼上“迷信”或“文化糟粕”標簽而遭批判和禁止。結果在文化上,“舊”被破了不少,“新”却沒見立起來。(韓國《東亞日報》) 

  一名研究傳統文化的學者指出,嚴格地說,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的文化建設幾乎等于空白,以“仁義禮智信”爲核心的傳統價值觀念所剩無幾,這是當代中國人缺乏文化追求和精神寄托的重要原因之一。(馬來西亞《南洋商報》) 

  文化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社會上層出不窮的腐敗和缺乏公德的事例讓輿論常常感慨人心不古,這些現象雖然可以解釋成是中國在社會轉型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消極因素”,但這類“消極因素”恐怕不會隨著經濟增長和生活寬裕而自動消失。(日本《中文導報》) 

3、文化心態堪憂 文化傳承日益變味 
  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歷史,讓人感覺中國人不缺乏文化資源和文化自信,殊不知,文化的危機以及中國人對文化抱持的心態,正在出現大的問題,不能不加以重視。(法國《歐洲時報》) 

  衆所周知,端午節是中國人爲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約定俗成幷逐漸發展起來的民間節日(當然也有其他的起源說)。當南韓申報“江陵端午祭”爲文化遺産時,中國大陸內部竟然一片討伐之聲,更掀起了所謂的“保衛戰”,幷以端午節的故鄉,洞庭湖東岸龍舟竟渡發源地湖南省岳陽提出相同的申請。直到南韓申請成功後,大陸才出現反省的聲音。我們認爲,端午節風波:正顯示出中國人的文化心態還是大有問題,反映出中國崛起中的盲點。(英國路透社) 


  “土”“洋”節日之爭,在短時間內不會塵埃落定。正如專家們所說,傳統節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認同感的重要載體。維護傳統節日不是簡單地排斥“洋節”于國門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和商業化炒作,把傳統節日變成被掏空傳統文化內核的“空殼”。從這一點上說,中國任重道遠。(北京新華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