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3 4 】 
中國統一的國際因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16 17:16:43  



  為了真正地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就必須更深入地研究台灣人民的需求。目前台灣民眾所具有的四大意識值得特別關注:

  第一是自主意識。自甲午戰爭台灣被割讓以後,台灣的發展軌跡便與大陸有所脫離,兩岸民眾的百年歷史記憶有所不同。

  第二是民主意識。台灣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孕育了其獨特的民主制度的形成。雖然它帶有民粹主義的色彩,但是華人社會首創的民主實踐,對港、澳、大陸都有借鑒意義。

  第三是對“中華民國”的認同意識。我們當然要反對“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但是也必須正視兩岸尚未統一的現實。關於一個中國的“新三段論”已經為解決難題提供了空間,應當進一步探索兩岸長期共存最終走向統一的法律架構。

  第四是對國際空間的追求。在全球化和區域化大趨勢中,中國將更深入地參與,並發揮更大的作用。應把台灣納入中國發展的巨大國際空間中,讓台灣人民分享光榮與成果。

  台灣人民所具有的四大意識並不必然導向“台獨”,但是“台獨”一定會利用台灣人民的要求。如果我們能針對台灣人民的意識,實行正確的政策,那就能從“台獨”釜底抽薪,也就能為統一培元固本。因此,我們的政策是超越島內政黨的,甚至也是超越兩岸關係的;只有從爭取人心、走向和平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著眼,才能算清利弊得失的大賬。

  再次,要特別注重兩岸關係中的機制、體制和法制建設。近幾年來,我們已經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穩定兩岸關係,遏制“台獨”。我把它概括為四大舉措,即聯合國際社會遏制“台獨”(從“促美制獨”而來)、依法遏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爭取台灣民心、以及以武力威懾“台獨”。這就從根本上阻止“台獨”,防止兩岸關係失控。但是,島內形勢仍然是一個最不穩定的因素,突發事件多,反復起伏大。這不但因為島內處于政治、經濟和社會三個方面的轉型,矛盾相當集中,而且也因為台灣還未解決兩岸關係和國際定位的問題。

  今後,我們應當更加強化兩岸關係中的機制、體制和法制建設,以便減少島內不確定性的衝擊。兩岸之間經濟相互依賴的加深,已經提出了經濟制度和法治保證和規範的要求。從政治和安全上看,如何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更需要從法治上研究。兩岸分治的事實,通過什麼樣的政治的、法理的安排走向統一,兩岸的權益怎樣得到保護,必須有更加具體的方案。

  制訂方案是非常困難的,但制訂方案的過程目前比方案本身更重要,這個過程應當成為兩岸四地尋求共識的過程,成為世界接受中國統一的過程。可以邀請兩岸四地、海外華人甚至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政治家、各界精英來設計和研討方案,不僅逐漸獲得成果,而且凝聚人心,教育民眾,宣傳統一,可收多種效果。也許有人會認為,這種做法過於超前,但這卻是良好的途徑,值得嘗試。試想,如果今天我們所作的讓步放到十年前甚至十五年前,會獲得什麼結果?如果今天未能抓住時機,則會冒失去明天的風險。當然在具體做法上可以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由專家而至民眾,循序漸進,不急不躁,逐步成功。

  最後,要讓世界接受中國的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中國的統一當然是我們的內政,但是重新認識和定位統一的國際因素,至關重要。過去我們重視台灣問題的國際因素,還較多地從它的消極方面理解。眾所周知,沒有美國對國民黨的支持,也就不可能產生台灣問題。因此台灣問題始終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和最敏感的問題,而不僅僅是單純的兩岸關係。那時台灣問題主要隨著中美關係的好壞而起落。然而,時移勢易,台灣問題的國際因素進入了更大的空間。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大陸與台灣都加入了世貿組織,兩岸分別建立了廣泛而多樣的對外經濟聯繫,這些經濟來往必然會對外界的態度產生作用,外界也會施以反作用。例如,有些國家在靜悄悄地提升與台灣交往的層次。在地區一體化的進程中台灣應當發揮其作用,問題是以什麼形式和途徑。台灣的邊緣化對於大陸並非善事,不僅對大陸現代化發展不利,從長遠看對爭取台灣民心也極為不利。世界各國人士進入大陸,有些必定通過台灣的市場化、營銷等中介,利用台灣的優勢和兩岸之間的文化溝通的便利。

  在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交織的今天,安全也不可分割;如果把台灣置于安全之外,很可能使我們更不易獲得安全。中國統一能消除東亞的緊張熱點,使台海獲得和平與安全,這是世界各國能夠權衡的好處。更重要的是,大陸與台灣能否和平統一,將極大地影響各國對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態度。儘管中國領導人屢屢重申,中國並不稱霸,但仍難以打消各國的疑慮。行動比言語更有力。其他國家觀察大陸對台政策,如果大陸堅持和平統一的戰略和政策,它們也更易相信中國和平與發展的對外政策。只有在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被各國所接受的和平統一與和平發展才有可能實現。如果中國實現了這點,將是對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重大貢獻。二戰後德國和日本以戰敗國而崛起,被世界各國所接受,德國更以和平方式統一,得到歐盟國家的贊同,其經驗值得研究和吸取。得到各國的接受,中國就能以最小的代價實現統一,並在中國崛起中獲得更多的理解與支持。當兩岸之間的整合有長足進步時,當中國與各國在共同發展中培育了更深的互信時,一旦契機成熟,統一就能水到渠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進入新的階段。

  注解:

  1.美托馬斯.克里斯坦森:“當代安全兩難:阻止台海衝突”,《華盛頓季刊》2002年秋季號。

  2. (澳)保羅.凱利:《聯盟中的澳大利亞》,美國《國家利益》季刊2003年春季號。

  3.林濁水:《中美台三方的雙重加碼》,《中國事務》,2001年1月號。

  4.埃里克.周:《“東亞”面臨的挑戰》,香港《亞洲新聞周刊》,200年9月15日。

  5. 台灣《聯合報》,2001年10月8日。

  6.南希.貝恩科普夫.塔克:《如果台灣選擇統一,美國應該在乎嗎?》,美國《華盛頓季刊》,2002年夏季號。

  7.台《中國時報》,2002年8月28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6年10月號,總第106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