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疾病的隱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5-03 08:23:46


  疾病是生命的隱喻,有時它藏得很深,讓病中之人只見廬山而不見其真面目。一位19歲的女大學生,因“病”而“病”,以致在單人宿舍內燒炭自殺,不幸身亡。女孩名叫吳昕怡,在天津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讀大一。不久前在義務獻血時查出“大三陽”,攜帶乙肝病毒,她的第一反應是害怕,甚至以為“大三陽”是絕症,致電母親,聲音發抖:媽媽,會不會沒得治?

  知是智的前提。因為“不知”,很容易產生“病恐症”與“病恥感”。疾病總是不通報一聲就潛入身體,一旦被查到,若是無知,必有恐懼。何況這是一位剛剛告別“成年禮”的年輕大學生,正處於需要生命教育和擺脫科盲的年齡。她如果知道全球乙肝病毒攜帶者3.5億而我國約有1億人,知道劉德華也是其中之一,或許就沒有那麼多恐懼。

  一部人類史,也是一部疾病史。蘇珊•桑塔格在她的名著《疾病的隱喻》中,努力剝掉千百年“疾病文化”中的種種誤解和迷思,讓病患免於恐懼感,免於羞恥感,免於罪惡感。對抗疾病的醫學,是一門嚴肅的科學。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應該懂得科學的價值,以科學對待疾病,以科學抵抗歧視,以科學啓迪民智。上世紀初葉,結核病還是不治之症的時候,著名作家卡夫卡也感染上了,1924年4月他從療養院寫信給朋友說:“一談到結核病……每個人的聲音都立刻變了,嗓音遲疑,言辭閃爍,目光呆滯。”到了今天,醫學科學對付肺結核,早已不在話下;只是生命教育、醫學科普做得太不够,對年輕人的啓智尤其不够,無端的得病恐懼症仍然不少,由此產生太多遺憾。

  細察這位年輕女生留下的遺書,從“看不到終點、一世的腐壞、自尋煩惱、救不了我自己”這些語詞可見,她曾是多麼的焦慮!而媒體報道的關鍵詞中,則有“性格脆弱、敏感”、“累,心累”、“我的血很臟”、“恐懼心理與行為”、“沉鬱孤獨”、“別來了,算我求你”等等,這是焦慮抑鬱的明顯表現。似乎沒有任何人意識到女孩有抑鬱症傾向,從而沒人想到以此管道進行正確的救治。

  疾病,是醫生和病人的共同敵人。但事實告訴我們,要對付疾病,僅僅是醫生和病人兩者,那是不够的,還涉及家人、單位、相關的人等等,所以人類需要結成最緊密的共同體。面對病榻中的父親,英國著名詩人狄蘭•托馬斯寫詩鼓勵他,希冀一個智者、善者、勇者面對疾病和死亡,決不束手就擒,詩中有股直達內心的力量:“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老年應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巫寧坤譯句)電影大片《星際穿越》一再引用該詩,可見那種刻骨銘心的影響力。

  此次媒體對女生“燒炭自殺”事件的報道,體現了對生命的珍重和關切。而女生所在的學校,則起而反駁,認為多有失實。不能否認學校做了不少工作,但女生之死本身,足以說明學校曾有的那點作為,未能撫慰其心靈、支持其精神、拯救其生命。如果每一滴水滴都不認為洪流是自己造成的,如果每一片雪花都認為自己不該為雪崩負責,那麼,洪災與雪崩必將繼續發生。(來源:杭州日報 作者:徐迅雷)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