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女大學生扶老人”反轉:訛人標簽不能隨意貼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9-25 13:49:25


  “女大學生扶老人”事件,自9月8日起劇情多次變化。起先,安徽淮南師範學院女大學生袁某自稱扶摔倒老人被訛,并在微博上尋找目擊者證清白。隨後,有網友表示自己是目擊者,并願意作證。連日來,又有幾名目擊者實名作證,稱在事發現場,曾親耳聽到袁某承認撞人,并向老人道歉。9月21日下午,淮南警方通報稱,經多方調查取證,認定這是一起交通事故,女大學生騎車經過老人時相互有接觸,女大學生承擔主要責任,老人承擔次要責任(9月22日《新京報》)。

  對於這樣的結果,既沒有讓人感到意外,也談不上逆轉,早在幾天前,在雙方目擊證人各執一詞,當地警方沒有立即給出調查結果時,很多人就已經想到會有這樣的結果。實際上,無論女大學生是否與老人“互有接觸”,女孩能將老人扶起,老人包括其家屬并沒有太為難女孩,而是相互都能把厘清真相交給警方,本身就說明雙方都不是壞人。反倒是,在真相尚未辨明,網上不少人卻想當然給老人貼上“訛人”標簽,并對“扶不扶”發出過多感慨的現象,非常值得思考。

  接連發生的老人倒地被扶卻指認扶人者為肇事者的報道,讓老人倒地“扶不扶”再次成為公衆熱議的話題。或由於扶起老人反被訛之類報道的渲染,當媒體再次報道這類尚未最終定論的新聞時,不少網友便想當然地站在扶人者一邊,在譴責倒地老人裝糊塗訛人的同時,更對這種有辱道德良知的“普遍行為”發出感慨。然而事實上,盡管不乏“扶起老人反被訛”行為的發生,但終歸是極個別現象。大多數老人不慎摔倒之後,對扶起自己的陌生路人依然充滿感激,只是這樣的常態現象缺少新聞關注點,媒體很少報道而已。

  而“扶老人被訛”所引發的“扶不扶”話題,在人們善良本能的解讀下,也逐漸偏離了事實真相,從這起事例的最終認定結果來看,站在扶人者一邊指責老者訛詐的聲音明顯高出太多分貝,受“想當然”心理的驅使,不少網友甚至對證明撞人的目擊者身份、證言等也持質疑態度,這種把所有摔倒老人都想當然貼上“訛人標簽”的先行評判既是對老年群體的不尊重,也是一種很不理性行為。

  我們一點也不懷疑,社會上確有很多好心人,在遇到老人摔倒時會及時上前扶起,更不否認有好心路人,在扶起摔傷老人的同時,還會熱心將其送醫并為其墊付藥費,這種道德觀才是我們的社會主流,人們也更願意看到有更多這樣的道德正能量。但同樣,我們不排除個別老人有碰瓷行為,甚至出於自私去訛詐扶起自己的好心人,也不排除確有個別人,在與老人“互有接觸”後,利用老人一時意識不清,為了逃避自己的責任,在將老人扶起之後,再把自己裝扮成“好心人”的現象。最早引發“扶不扶”熱議話題的南京彭宇案,盡管彭宇一直堅持認為自己沒有撞到老人,扶起倒地老人完全是出於好心,并指責老人索要高昂醫藥費屬於訛詐,但經過最終調查證實,老人倒地受傷確實為彭宇所撞,彭宇在6年之後也終於公開承認老人確是被自己撞倒受傷。但這一結果卻被不少媒體報道所忽略。

  面對一起起“扶不扶”事件,在事實真相尚未最終認定之前,網友與公衆輿論別匆忙把質疑的目光和聲音都鎖定倒地老人,這既不客觀也不理性。而事實上,故意逃避責任,尤其是在沒有監控和缺少目擊者的情況下,肇事逃逸甚至顛倒是非推卸責任的現象,遠比“扶起老人反被訛”的行為要多,特別是在輿論想當然給倒地老人貼上訛人標簽之後,不但妖魔化了老年群體和整個社會,消解了社會道德根基,讓被撞老人遭受到二次心理傷害,甚至可能會演化為某些肇事者逃避責任的“保護色”,更不利於真正的好人善行。(來源:法制日報 作者:朱永華)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