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搬遷扶貧”,須打好後續扶持“組合拳”
http://www.CRNTT.com   2020-05-18 17:17:48


  近日,四川涼山州“懸崖村”84戶村民將搬遷到縣城定居,“懸崖村”及古裡大峽穀將開啓新一輪旅游開發,材民們原有的土坯房納入旅游開發大盤子。喜遷新居無論是對當地政府還是“懸崖村”人民群衆來說都有著非凡的意義,解決了當地“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歷史性難題。

  “懸崖村”作為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自然環境的惡劣程度可以用“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千年古嘆做一注解,村民出行不便、安全難以保障,孩子教育費時費力,醫療保障更多的是靠“土方”救治,信息通信時好時壞……這一搬,兌現了“小康路上,不落下一個人”的承諾;這一搬,意味著村民開啓了生活、奮鬥的新起點。然“安居”只是上篇“文章”,下半篇“樂業”卻還有很多填空題,需要逐一作答。

  最直接的,村民的生計難題。易地搬遷解決的是“挪窮窩”,并不等於真正“拔窮根”。村民搬到了城裡,就意味著沒了土地、失去生活保障,加之城市的生活成本遠高於農村,如沒有收入來源和相應技術在手,僅靠補償金、低保只能緩解燃眉之急,并非長遠之計,也不符合搬遷本意。

  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給就業上崗帶來較大影響,要確保家家穩收,難度不言而喻。從已有經驗看,要解決村民的長久生計問題,政府不光要多方用力、精准施策,也要注重激發村民內生動力,在發展特色扶貧產業、旅游業的基礎上,應多謀多策,在政策優惠、勞務輸出、技能培訓等方面予以大力幫扶,才能切實讓村民有收入、能致富。

  更難解的,是村民融入城市的考題。山區進社區、農民變市民、土房變樓房,生活環境較之以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搬得出不代表住得下,穩得住不代表融得進,比如,義務教育、出行交通、醫療保障、精神文化、信息通訊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是否健全,還有村民用水、用電、用氣和傳統習俗等方面生活習慣及思想觀念如何改變,會直接影響村民的生活質量。因此,扶貧搬遷絕不能“一搬了之”、撒手不管,而要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壓實責任,搞好服務,有效提升村民幸福感;要制定村規民約,規範引導村民盡快融入新環境、適應新生活;要逐步完善配套設施,同時針對重點人群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切實以扶貧幹部的“辛苦指數”換取搬遷村民的“幸福指數”。

  “安得廣廈千萬間”,易地搬遷能致富。“搬遷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一項系統工程,要讓搬遷戶安下心、穩得住、變富足,需要“扶上馬,送一程”,打好後續扶持一整套組合拳,確保向人民群衆交上一份美好生活的滿意答卷。(來源:河北新聞網 作者:吳峻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