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村民走出“懸崖村”不是扶貧的終止
http://www.CRNTT.com   2020-05-18 17:16:37


  5月12日,四川涼山“懸崖村”——涼山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迎來歷史性時刻,首批26戶貧困戶開始搬家,住進縣城的新房。

  這個“懸崖村”,據村民口口相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年前。而它為外界所關注,源於5年前的一篇題為《懸崖上的村莊》的報道。5年時間,在歷史長河中都不够“彈指一揮”,但對於這個曾經近乎“與世隔絕”的小山村來說,卻經歷了滄海桑田之變。巨變的背景,是扶貧戰略在各地的精准實施。

  海拔1400多米,與地面垂直距離約800米,村裡通向外界,需要順著懸崖斷續攀爬17條藤梯,其中幾乎垂直的兩條相連藤梯長度約100米,沒有藤梯的崖壁更危險。上山下山險途中,曾有多人摔死摔傷……200年前,懸崖村的祖先選擇在這裡定居,應該有不得已的原因,但今天,村民沒有理由不想走下山,融入現代社會。那一壁懸崖,成了“懸崖村”與現代社會的“最遙遠的距離”。

  據報道,當地政府從未放棄過對包括阿土列爾村在內的“懸崖村”的幫扶,曾籌劃修一條通向山下的路,但所需資金只能籌到一半。涼山地區屬於貧困山區,政府財力十分有限,而“與世隔絕”的村莊和村民的財力就更不要說了。不管是靠地方政府籌資,還是加上村民自籌,修路都是無法實現的“奢侈目標”。

  而現在,村民們終於開始走下山崖,一步就邁進現代社區。與其說這是奇跡,不如說,這是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地區的民衆融入現代社會、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懸崖村”的搬遷,是易地扶貧政策的典型樣本,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讓一個人掉隊”的扶貧理念的具體體現。

  實際上,搬遷一個或多個“懸崖村”,以及其他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的貧困村落,技術操作上并不存在太大問題。主要問題是財力、土地、就業安排,這些問題只能依靠國家的力量來解決。山崖上的村莊難進難出,但畢竟有養育村民的一方水土,讓他們走出深山,就必須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