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的影響
——兼論兩岸史觀的調和與對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30 00:42:32  


歷史教育是建構認同之本,馬政府對扭曲的教科書僅作“技術性修正”是不夠的。
  中評社╱題:台灣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的影響——兼論兩岸史觀的調和與對接 作者:劉凌斌(福州),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從20世紀90年代初直至2008年,李登輝、陳水扁當局通過大幅修訂中小學課綱、肆意篡改歷史教科書的結構、用詞與內容等手段,大肆推行“去中國化”的歷史教育,不斷向青少年灌輸“台灣不屬於中國”的“台獨史觀”,妄圖將傳統的歷史教育改造成“台獨”思想教育。2008年馬當局執政以來,台灣教育主管部門僅對“台獨史觀”主導的歷史教科書進行“技術性修正”,並未全面清除教科書結構、內容中隱含的“台獨”傾向。時至今日,台灣中小學歷史教科書中仍然充斥著大量“去中國化”的“台獨”論述。本文擬探討台灣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對台灣民衆“國家認同”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負面影響,最後嘗試提出在新形勢下實現兩岸史觀的調和與對接的基本思路。

  馬政府僅對歷史課綱進行“技術性修正”

  2008年5月國民黨重新執政以後,各方普遍希望馬英九當局能够在教育領域實行撥亂反正,馬當局也為此進行了一些努力,台灣教育部門把陳水扁下台前夕頒佈的、備受社會質疑“九八課綱”强行攔下,並組成一個“高中歷史教科書課綱修訂委員會”進行修訂。課綱修訂工作持續了三年時間,但由於委員會的組成人員多是陳水扁主政時期留下來的,綠色背景的居多,因此修訂的成效並不大。

  2011年5月,台灣教育部門公佈了新修訂後的高中歷史課綱,該課綱擬於2012年8月實施。這一新課綱在授課安排上將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比例從現行的1:1:2,修訂為1:1.5:1.5,即將中國史的授課時數從原本的1學期增加為1.5學期,世界史由2學期减為1.5學期,台灣史仍維持1學期。新課綱還添加了少許(三國時代的東吳與隋代)台灣與中國大陸早期淵源以及乙未割台後,台人抗日與台人支持辛亥革命的部分史料,將台灣史上溯到三國時期,並强調台灣屬於“中華民國”,以及加入1949後的兩岸關係史。

  客觀來說,新版高中歷史課綱提高中國史的授課比例,添加了一些反映兩岸歷史淵源的史實,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新課綱僅在較低層次進行了增加平衡性的修正,並未從根本上對“台獨史觀”進行撥亂反正,因此仍然存在嚴重的“去中國化”問題:一是在結構上仍按照“同心圓理論”來編排課程,新課綱仍然維持“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教學脉絡,將原住民歷史做為台灣史的開端,因此,在認知上形成荷蘭、明鄭、清朝、日本乃至國民黨都在這個歷史的脉絡下成了“外來政權”,直到1996年“大選”之後,“中華民國”才成為“正當性的政府”。二是在時序上將1949年之後的“中華民國”歷史放在台灣史,而非中國史部分教授,中國史部分則只講“中華人民共和國”,等於將1949年以後“中華民國”的歷史“去中國化”,為“一族兩國”(一個中華民族、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在台灣”製造理論基礎。由於這個新課綱由馬當局頒布實施,這形同馬當局替陳水扁時期“去中國化”的教科書編撰政策背黑鍋,其後果無疑是十分嚴重的。

  有鑒於此,在2012年馬英九成功連任以後,島內一些有識之士又開始呼籲當局和社會各界重視歷史教科書的撥亂反正問題。①為此,台灣教育部門專門成立了一個“高中歷史教科書審定委員會”,著手對即將在9月新學期採用的新編教科書的用詞進行審定,並安排學者加入。台灣教育部門官員還表示,要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來修改中小學教科書中涉及到兩岸的用詞,以糾正用詞混亂的狀况。2012年5月,台灣教育部門舉行會議,要求高中歷史教科書審定委員會將“台灣史”重新納入“中國史”範疇,在教科書中“避免以台灣取代中國”,並以“中華文化”為主體原則,明確說明台灣屬於中國。在7月初的國民黨中常會上,馬英九明確指示,將責成教育部門删除教科書中“皇民化”、“台獨化”等不宜的內容。這是馬英九對於台灣歷史教科書修訂所作出的最明確宣示,或許標志著馬英九連任後台灣歷史教科書的修訂工作將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台灣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的負面影響

  歷史教育是培養民衆尤其是青少年國家認同和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歷史教育和歷史教科書在現代國家形塑其民族國家認同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李登輝、陳水扁主政20年間,台灣當局大搞“去中國化”歷史教育,依照“台獨史觀”從教學目標、結構、內容和用詞等方面肆意篡改中小學歷史教科書。如此充斥著大量“台獨”論述和“去中國化”問題的歷史教科書一直沿用至今,已曆十餘年,其後果是極其嚴重的,對於台灣民衆的“國家認同”和統獨立場、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和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造成了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

  1、以漸進和隱蔽的方式破壞和摧毀兩岸和平統一的基礎

  儘管兩岸尚未統一,但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不僅是無可爭辯的歷史事實,而且符合兩岸現行的法律架構和相關規定,②並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與接受,更是兩岸和平統一的重要前提與基礎。然而,按照“台獨史觀”修訂的台灣歷史教科書有意歪曲歷史,弱化或淡化“中華民國”的“中國”元素,把“中華民國”“台獨化”和“去中國化”,將“中華民國”等同於台灣,鼓吹台灣不屬於中國這就使得部分台灣民衆受到“去中國化”歷史教育的影響,在政治上認同“台灣不屬於中國”的分裂主張,否定“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在統獨立場上認同“台灣獨立”,抗拒兩岸統一。一旦放任這一趨勢發展下去,兩岸和平統一將喪失台灣民意支持,導致未來兩岸的統一將遭遇極大的障礙。可見,“去中國化”的歷史教育以漸進和隱蔽的方式改變“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現狀,不僅嚴重歪曲歷史事實,也是嚴重違法“違憲”、分裂“國土”的行為,而且不斷摧毀和破壞兩岸和平統一的基礎,對於兩岸關係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必須進行全面重修。

  2、誤導台灣民眾尤其是青少年的“國家認同”和統獨立場

  “去中國化”的歷史教育刻意强化族群認同和“台灣主體意識”,將“台灣人”與“中國人”這兩個原本並不相互排斥的身份認同概念完全切割並對立起來,將二者逐漸轉變成對立的身份認同和政治符號。這對於台灣民衆的“國家認同”和統獨立場變遷產生了重大影響,嚴重誤導了部分台灣民衆尤其是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國家認同”和統獨立場,使得島內民衆的“大中國意識”不斷弱化,甚至在部分民衆中形成了反對中國、要求脫離中國的“台獨”意識,導致台灣社會出現了嚴重的中國認同危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