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這樣的“孔子”不離奇嗎

http://www.CRNTT.com   2011-03-12 11:04:12  


 
  但我們不要忘記,孔子不講“愛國主義”,是因為他講“天下主義”。天下,才是他心之所系。實際上,當時在“家”(大夫領地)、“國”(諸侯領地)之上,還有“天下”;在家君(大夫)和國君(諸侯)之上,還有“天子”。天下才是最大的“國”,天子才是最高的“君”。你可以不愛魯國,卻不能不愛天下;你可以不臣於魯君,卻不能不臣於周王。畢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孔夫子,他能夠選擇不做“王臣”嗎?伯夷和叔齊,不就因此才餓死在首陽山嗎?那可不能叫“自由選擇”,只能叫“死路一條”。

  由此可見,封建時代(即邦國時代)的君臣,從根本上講是不可選擇的。不但周天子與周臣民,就連許多次一級、次兩級、次多級的君臣關系,也都不可選擇。我們要問,君臣關系的社會基礎、理論基礎和心理基礎是什麼?父子。君如父,所以叫“君父”;臣如子,所以叫“臣子”。沒有“父父子子”,就沒有“君君臣臣”。請問,父子是契約關系嗎?當然不是!父子關系是可以選擇的嗎?當然不能!那麼,以此為基礎的君臣關系,難道就可選擇?當然也不能。別忘了,封建制,是由宗法制來維系的;而宗法制的核心,則是“嫡長子繼承制”。有繼承權的,就是君;沒有的,就是臣。家、國、天下,都如此。君臣關系,幾乎剛一生下來就規定好了,根本就沒得選。

  更何況,周天子也並非天下人之所選舉。他的王位,他的天下,都是他按照“叢林原則”,用拳頭硬打出來的。這就是衆所周知的“伐紂戰爭”,秋風先生莫非也要否認?當然,戰爭結束以後,周天子確實跟各路諸侯訂了盟約。諸侯們奉他為“天下共主”,他則為諸侯們“封土建國”。但這決非自由選擇的結果,毋寧說是政治妥協的產物。因為參加“伐紂戰爭”的,不但有周武王的兄弟子侄,還有非姬姓的其他部落和部落國家。他們都要分享勝利成果。就連戰敗國(殷商),也要安置。周武王自己,又沒秦始皇那麼牛,可以一口吃了那胖子。這就只能“排排坐,吃果果”,只能“以土地,換和平”。說得難聽一點,這跟黑社會的坐地分贓,其實沒什麼兩樣。與法治社會之契約,其差別更不能以道裡計。秋風先生以契約精神說君臣關系,豈非“猴吃麻花——滿擰”?

禮治,是“自由的保障”嗎

  由於把封建(邦國)時代的君臣,看作自由人之間的契約關系,秋風先生進而宣稱“禮治就是自由的保障”。理由,是認為“禮為君對臣可以行使的權力劃定一個界限,從而劃出一片屬於臣的自由空間”。

  這話看起來很有道理,其實大可商量。沒錯,西周、東周、春秋,臣與臣民,確實有較大的自由度。比如諸侯如何治國,天子是不管的。大夫怎樣齊家,諸侯也不管。但這固然是盟約所定,更是情勢使然。那麼大一片土地,以當時的條件,周天子就算想管,恐怕也鞭長莫及。何況某些諸侯,比如楚人,原本就有自己的地盤。他們的國家,其實是自己建立的。周王的“封建”,實在是“順水人情”。那好,既然管不了,不如“抓大放小”。只要諸侯們承認他的“共主名分”和“至尊地位”,也就拉倒。剩下的事情,不妨讓各人自己打理。至於各國諸侯與大夫,原本就是一家子,自然也不難做到“君臣共治”和“家國自治”。

  顯然,封建也好,禮治也好,“劃出自由空間”也好,都是妥協的結果,而妥協的前提是實力。周天子實力最強,卻又沒有強到可以獨吞天下的程度。這才制定出一個既“利益均沾”,又“尊卑有序”的方案。這就是“封建制度”。要維護這個制度,並保證大家彬彬有禮、客客氣氣地和平共處,就必須有游戲規則,也必須有貴族精神。這又有了“禮樂制度”。至於領地、爵位、血統、財產的繼承,則依照“宗法制度”。這就是西周三大制度(宗法、封建、禮樂)的秘密,也是周王朝延續八百年之久的秘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