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南天會談:兩岸認同的折裂與修復

http://www.CRNTT.com   2011-03-24 00:08:50  


 
  兩岸人民的共同家園

  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辛旗在作主題演講時,從宏觀歷史的視角,分析兩岸史觀的發展和分歧點,在於中國大陸對待歷史名詞和台灣現實政治中所謂的“中華民國”的態度有些微妙調整。他說:在國、共軍事全面對峙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概念的“中華民國”及法統“太可恨了”;1990年代,李登輝、陳水扁開始搞台獨,進行所謂“修憲”、“制憲”,特別是提出“中華民國是台灣”、“特殊兩國論”、“一邊一國論”,中國大陸認為台灣的所謂“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是與兩岸內戰狀態相聯接的政治文件,具有一個中國的意涵,是避免台灣走向“台獨”和兩岸發生戰爭的最後屏障,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個名詞“太可愛了”;台灣二次政黨輪替之後,目前兩岸尚未統一之下,雙方均堅持“九二共識”這一共同的政治基礎,但要解決“中華民國”問題,現在看來“太麻煩了”。

  目前國民黨缺乏追求中國統一的主體論述,大陸方面仍堅持和平統一、現階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至於統一前雙方關係定位的問題,大陸則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只要雙方承認:兩岸同屬一中,什麼問題都可以拿出來談。

  最後,他認為1997年汪道涵先生提出有關一個中國新解的86個字,以及“兩岸同胞共同締造統一的中國”,對現在仍有啟示作用。他希望雙方根據以下四個原則,把中國統一成“兩岸人民的共同家園”:第一、調和鼎鼐:雙方必須考慮對方的立場;第二、尊重民意:必須同時考量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和大陸十三億人及海外數千萬華僑的民意趨向,來引導兩岸的歷史發展;第三、立足現實:雙方必須清楚認識國際間客觀綜合實力的消長,現在國際上有171個國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有23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雙方必須藉由談判解決彼此共同面對的難點問題;第四、著眼未來:兩岸統一不是主權再造,而是國家形式的再造,內容要保持現狀,但形式可以改。雙方要以中華文化作為緩衝平台,藉由民族精神的統整,來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反求諸己

  第一場研討會的主題是“兩岸史觀的差異及其對認同的影響”,引言人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以他自身經歷過的兩則小故事提醒大家:以前國共兩黨之間是“有仇的”。他第一次到台灣開會時,計程車司機聽到他是從大陸來的,很訝異的說:“你這個小共匪,長得倒蠻清秀的!”

  還有一次,他和台灣來的代表一起開會,看到同行的國台辦官員一臉疲憊,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們徹夜沒睡,忙到三、四點,努力地把會議資料中的“中華民國”和政府官銜等字樣全部用黑墨水塗黑,許多人拿到資料,還特別對著光看,想知道塗掉的字是甚麼。

  在國、共對立的時代,雙方的知識系統和話語系統都刻意地要醜化對方。劉院長指出:他自己從小就被灌輸許多這種思想,直到鄧小平改革開放之後,態度才開始轉變。現在雙方都應當抱著“還債”的心理,“反求諸己”,糾正自己過去的錯誤。根據他的經驗,雙方民間較有活力,對這個問題敏感度較高,可是公權力部門仍然有“雷區”,大陸有些話語系統仍然留在三十年前,沒有更新。現在雙方都必須正視雙方政治系統的差異,鼓勵兩岸文化的融合與發展,珍惜對方優點,促進雙方之間的正常溝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