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南天會談:兩岸認同的折裂與修復

http://www.CRNTT.com   2011-03-24 00:08:50  


 
  由“反中”到“認宗”

  楊開煌教授指出:知識分子處理問題,通常都是“先有理論,後有實踐”,這是無可厚非的。然而,目前兩岸間需要甚麼樣的論述,卻大有商榷的餘地。如果兩岸都用理性分析的方式,各自發展自己的史觀,並批評對方的史觀,這是以一方的“真理”對付另一方的“真理”,並不能解決“認同”的問題,因為“認同”必須訴諸於“感情的理解”,而不能只憑“理性的分析”。

  楊教授認為:台灣人民和大陸接觸的第一次震撼是“國民政府”開放老兵返鄉探親,人民的心態從國共對峙時期的“反共”,變為“知共”,對大陸的印象也由“負面”轉變為“全面”。將來台灣人民還必須再經過第二次震撼,其心態由“反中”轉變為“認宗”,認清楚“中國”是自己“生命的泉源”,才能徹底解決其民族認同的問題。

  然則,我們該發展甚麼樣的史觀或論述,來促成這樣的轉變呢?楊教授認為:我們應當發展“民族生命史觀”或“民族發展史觀”,來取代“偏安史觀”。因為“偏安史觀”目的只是在求取自身政權的延續,並不能吸納對方的觀點。更不能夠以平等的立場,和西方人對話。

  要發展出“民族生命史觀”,楊教授認為我們對於歷史的回顧不應當從鴉片戰爭開始,而應當溯源至明末清初。因為從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便經歷了一連串的挫敗。反省這段歷史經驗,很容易陷入“追究責任”的迷障,而看不清問題的癥結所在。相反的,明末清初利瑪竇來華,發現中國這個不認識主的國家,沒有受到主的關照,人民居然能夠過著富庶和平的生活。

  溯源至中西文化接觸之初,我們便能夠以平等的立場認識對方,我們在反思日後的挫敗經驗時,便比較能夠從對方的立場出發,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再藉由“理解對方”來“理解自己”。

  我非常贊同楊教授的論點。然而,我們該如何藉由“理解對方”來“理解自己”?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巨克毅從心理學的角度,將“認同”分為“個人認同”和“群體認同”兩大類。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在貴賓致詞時引用錢學森所提出的一個問題:“中國的知識分子該為誰服務?”

  我在作總結時綜合他們兩人的說法,指出:今天要想解開兩岸之間認同的困擾,“自我認同”為“中國知識分子”的“群體”,首先必須嚴肅思考張副會長“錢學森之問”。他不能為任何特定的政黨服務,也不必刻意批判任何特定的政治立場,相反的,他應當從特定的政治立場跳脫開來,反思楊教授所謂的“民族生命史”或“民族發展史”,他才能夠提出契合於中華文化的自主社會科學理論,作為政府制訂政策的參考,收到全國台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周志懷所說的“以學促官”的效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