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邊境衝突 凸顯中印關係重要性

http://www.CRNTT.com   2020-08-19 00:04:43  


 
  到7月7日晚間,中國軍隊已後撤約2公里,並撤除原本在加勒河容的帳篷營地,印度軍隊同時也後撤約1.5公里,建立約4公里的緩衝區,並且分階段撤離武器與設備。也就是說,印度現階段的經濟與軍事能力與中國仍有落差,中國有著單獨“劃界”的能力,北京仍願強調“守勢”的立場。

  原本習近平與莫迪在武漢與清奈的非正式性會晤後,已重新界定兩國以及南亞區域關係,藉此修補從2017年開始的惡化關係。當時中國的政策為強化兩國在技術或晶片研發上合作,甚至在人工智慧、區塊鏈上進行合作,或中國轉移部分技術給予印度廠商或進一步投資印度。

  印度在抵制中國的技術、商品與服務後,將更為強調“印度優先”或“印度製造”的重要性,可能影響中國在南亞所建構的“中巴經濟走廊”與“一帶一路”倡議,使得北京將不得不強化與巴基斯坦、尼泊爾或斯里蘭卡的外交與經濟關係。但是在目前中國與美國的結構性衝突下,中國將會更為重視印度的重要性,北京不樂見華府拉攏新德里加入包括日本與澳洲在內的海洋民主四國安全體系當中。從地緣政治視角而言,中印關係成為中美關係之後,第二個對北京而言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印度所扮演的角色將比日本更為重要。

  在拉達克地區衝突事件後,中國將更為重視印度的發展與“印度學”的研究。印度目前尚未完全從農業經濟轉型到服務業的經濟,使得莫迪未來將進一步改善其道路、鐵路與港口等基礎設施,藉此吸引外資及採用多邊貿易協定強化印度的競爭力,同時化解與周邊國家的國境衝突。

  就此角度觀之,新德里與其他先進大國貿易與技術合作,以及是否能夠獲得來自其他國家的投資,會成為印度轉型成功與否的關鍵。印度也知道中國在印度經濟與技術所扮演的角色與地位,莫迪是否能夠壓制其民族主義將成為中印關係和緩的關鍵,中印雙方應會試圖建立更多的信任來建立可預測性的雙邊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