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北京專家:台灣民意制約兩岸關係 要化解

http://www.CRNTT.com   2012-08-27 00:08:08  


 
  結語

  隨著台灣政治的發展,島內傳統精英主導型社會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主要社會政策制定必須得到島內多數民意的支持。從某種意義上講,當大陸方面選擇了和平發展兩岸關係的路線,就等於選擇了以爭取台灣民意作為對台工作的基礎及重點,因為“和平”而非“強制”意味著必須爭取到對岸多數人的認可與支持。未來台灣民意對兩岸關係能否繼續和平發展的影響力將越來越大,“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實際上是兩岸相互爭取民心的博弈過程”。(24)對於台灣民眾在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出現的一些對抗性思維,大陸方面要儘量理解之,逐步化解之,這樣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才能行穩致遠。

  注釋

  (1)陳孔立:《台灣民意的三個層次》,載於《台灣研究集刊》2012年第1期。

  (2)馬英九在2008年就職演說中正式提出台灣的需求為“要安全,要繁榮,更要尊嚴”,此後又在各種場合多次提及“三要”。民進黨等島內反對勢力對此不持異議,且做出類似表述。因此,“三要”大體可以看作台灣藍、綠陣營的共同訴求,是島內民意某種程度的反映。

  (3)該民調數據引自陳孔立:《台灣民意的三個層次》,載於《台灣研究集刊》2012年第1期。

  (4)李春明、周偉:《台首次呼籲大陸廢除對台動武法律》,《環球時報》2010年8月6日,第10版。

  (5)新華網報道,http://www.xinhua.com.xw/dl/2005/0005/00364460.html。轉引自邵宗海:《新形勢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台灣五南圖書,2012年版,第81頁。

  (6)楊劍:《和平發展形勢下民進黨“務實台獨派”的生存困境》,載於周志懷主編《兩岸關係:共同利益與和諧發展》,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77頁。

  (7)任軍鋒:《地域本位與國族認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91頁。

  (8)《溫家寶:大陸將繼續擴大同台灣經貿交流的範圍》,新華網北京2008年3月18日電。

  (9)趙婉儀:《看不到的經濟選民》,新加坡聯合早報網2012年2月25日。

  (10)章念馳:《對和平發展勿抱膚淺認識》,中國評論新聞網2009年11月24日。

  (11)王信賢:《兩岸交流與台灣民眾認同變遷:2008年以來的分析》,載於全國台灣研究會編《兩岸持續合作的動力與機制》,2011年3月,第137頁。

  (12)《藍太傾中,綠太鎖國》,台灣《旺報》2011年4月24日。

  (13)周志傑:《民進黨接觸大陸,國民黨怎麼辦》,中國評論網2010年12月11日。

  (14)《賈慶林在第六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新華網2010年7月10日。

  (15)參見秦亞青:《權力.制度.文化:國際關係理論與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第100-102頁。

  (16)台灣《聯合報》2009年1月9日社論:《“未統一”比“統一”有更大想像空間》。

  (17)參見鄭永年:《改革及其敵人》,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0頁、237頁。

  (18)李允傑在中國評論通訊社舉辦的“兩岸政治與經濟關係展望”座談會上的發言,刊登於《中國評論》2011年2月號,第75頁。

  (19)鄧小平:《中國大陸和台灣和平統一的設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31頁。

  (20)陳雲林:《發展兩岸關係是我們共同的願望》,《兩岸關係》月刊1998年第1期。

  (21)同注3。

  (22)胡錦濤:《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民日報》2009年1月1日,第1版。

  (23)蔡昌言:《兩岸關係發展的現況與展望》,載於全國台灣研究會編《弘揚中華文化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論文集》,2010年3月,第233頁。

  (24)周志懷:《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的挑戰與動能》,載於全國台灣研究會編《進一步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論文集》,內蒙古,2010年6月,第5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