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秦輝:中國歷史的延續與斷裂

http://www.CRNTT.com   2010-10-28 08:36:15  


 
  到了臨近1949 年的時候,國民黨的國有企業當時已經有非常濃厚的親共產黨的勢力了,甚至撤退到台灣的資源委員會企業也是這樣。有一件事值得一提,50 年代初,國民黨在台灣搞了一場白色恐怖,就是清除共產黨在台灣的地下組織,當時殺了很多人。用台灣當局的說法叫肅清匪諜,他們說共產黨是共匪,這些地下共產黨叫作匪諜。這個肅清匪諜的事,當時資源委員會就是重災區。當時台灣最大的兩個國有企業就是台糖和台電,這兩個企業的總經理和很多管理人員都被殺掉了,都是匪諜,當時都在跟共產黨聯繫。實際說這個體系當時幾乎是水到渠成了,搖身一變,換塊牌子就從官僚資本變成社會主義了。

  我覺得如果真要講斷裂的話,這個斷裂不是發生在1949 年,而是在1956 年。我前面講過,不管是資源委員會的官僚,還是1949 年以後的蘇聯專家,他們都是科學主義者。後來我們中國稱之為.馬鋼憲法.的那一套東西──馬鋼,我們今天一聽就說那是馬鋼股份(600808,股吧),馬鞍山鋼鐵公司──不是的,那個時候講的馬鋼是指蘇聯當時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就是烏拉爾地區的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聯合企業,這一套管理流程被叫作馬鋼憲法,是解放初期在中國國營企業中,尤其是東北地區的大型國企很流行的一種管理方式。這種管理方式強調的是科學管理,計劃均衡,理性計劃等等。1949 年前和1949 年後,在這些方面都沒有什麼變化,但是1956 年就發生了變化。當時斯大林模式出現了問題,如果真要講中國式的社會主義,那就是從1956 年開始的。1956 年以前,我們搞的是蘇聯式社會主義。現在用黃亞生先生的話說,我們搞的是.中國式資本主義.。恰恰是在毛澤東時代我們搞的的確不是資本主義,但也不是蘇聯式。和蘇聯式的區別在哪里呢?蘇聯式是計劃經濟,而我們1956 年搞的我不知道叫什麼經濟,計劃的色彩很大,下命令的色彩是很濃的。

  1956 年提出我們要取消.一廠制.,就是這個工廠不應該是廠長負責,而應該是黨委負責。我們就提出要用鞍鋼(000898,股吧)憲法取代馬鋼憲法。這個鞍鋼憲法說穿了,每一句話都是針對計劃經濟的。鞍鋼憲法的全稱就是.加強黨的領導,堅持政治掛帥,大搞群眾運動,實行兩參一改三結合,大搞技術革命和技術革新。.後面兩句話是陪襯,前面幾句話是關鍵。有了前面幾句話,中國的工業體制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家知道蘇聯和中國雖然都是社會主義國家,但企業管理有很大的不同。在蘇聯的企業中,是沒有專職黨委的,雖然也有黨委書記,但是黨委書記不掌權,也不是專職的,往往是由總工程師和副廠長兼任的。而且他們的企業哪怕是幾十萬人的大型企業,沒有黨委宣傳部、組織部的這一套設置。就是實行一黨制,蘇聯也是共產黨領導,當然他那個黨的領導主要是地方,行政上面的州委、市委的領導方式。但是中國從1956 年以後就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說真的有斷裂,1956 年的斷裂比1949 年似乎還要大。

  1956 年以後,中國的經濟出現了一種無計劃的命令經濟,這種現象最有名的案例就是所謂的分權。現在有一種說法,說鄧小平的改革其實毛澤東是始作俑者,他們的理由就是毛澤東時代曾經在中國的經濟中提倡分權,講得簡單一點就是中央不約束地方,由地方互相攀比,你放一個衛星,我放一個更大的衛星,你說畝產5 萬斤,我說畝產13 萬斤,政府完全不加過問,鼓勵你們發揮地方的積極性,甚至把很多企業都下放到地方管理。於是我們的一些學者說,這就是改革的先河。鄧小平不是要放權讓利嗎?毛澤東比他更早,就主張分權。我要實事求是的講,毛澤東講的那種各地比賽,攀比,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在蘇聯是比較少見的。如果真正要搞計劃經濟,的確是要強調計劃的統一,不能亂來的。

  但是我要說毛澤東的各種做法是分權嗎?所謂的分權首先要有一個權利的主體,也就是說各地首先要有獨立的地方利益,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談得上中央向這個獨立的利益主體分權。我這里講的獨立不是國家體制上的獨立,而是有不同於中央的單獨的利益,現在是有了,但是在毛澤東時代其實是沒有的。所謂的發揚地方積極性,在滿足中央的願望方面開展競賽,比如大躍進。這種地方官爭相放衛星,高征購,其實是以損害當地民眾利益的方式來揣摩聖意,討好君王。這種爭寵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講的確是發揮了他們的積極性,但是這種積極性並不是以地方利益為基礎的,他們追求的並不是地方利益,而是中央的利益。鼓勵各地都搞高征購,鼓勵各地競相放衛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