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秦輝:中國歷史的延續與斷裂

http://www.CRNTT.com   2010-10-28 08:36:15  


 
  我這里講的是所謂半殖民地的問題,就反封建而言,關於租佃關係是有爭議的。有些人說租佃關係並沒有什麼不好,更多的人說租佃關係也不能叫封建。我不想涉及這種問題,我只是說即使我們要消除租佃關係,這個過程也不能說只是在土改完成的。現在研究民國經濟史的人,很多人都指出這個租佃關係的消退過程中,中國傳統社會的土地地權集中的程度在民國時期20 年中就已經有很明顯的變化了。也就是說,民國這20 年,雖然沒有大規模的土改,實際上由於種種原因,這個土地一直是在分散。我就這個問題寫過書,但那是一家之言,我只講其他人的,這個郭德宏先生應該說也是一個主流學者,他是中央黨校黨史教研室的前任主任,現在已經離休了,是個老同志。根據他的說法,從20 年代到40 年代,中國的土地關係有兩個趨勢,第一個就是地權是分散的,第二,尤其是他所說的封建性的土地關係,也就是地主土地中用於出租的那一部分。因為地主的土地不完全是出租的,有一部分是自耕的,有一部分是雇傭勞動力的。用於出租的那一部分減少的更厲害,以至於有一些學者指出,由於這個自然的過程,在40 年代晚期,中國土地分配的系數已經相當低,低到什麼程度呢?低到和一些公認為是通過土改解決了土地問題的國家和地區,在土改以後的地權分配的平均系數相當。

  比如台灣,大家都知道台灣也搞過土改,而且公認是搞得很成功的,已經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取消了地主租佃制。但即使這樣,1960 年台灣的地權分配平均系數仍然達到0.4 以上。如果按照這個數字,那麼中國有些地區在40 年代晚期已經低於這個水平。因此我們如果僅僅說反封建,有一個說法絕對是錯誤的:土改以前農民是沒有土地的,土改以後他們才有了土地。

  確切的講,土改以前中國大部分農民是有土地的,通過土改,農民手中的土地增加了一些,有的增加了10%,有的增加了20%左右,但是農民土改以後擁有的土地主體是他們在土改以前就有的,土改以後是增加了,但並不是本質性的。

  我們再看國有化問題。我們都把1949 年以後的國有化叫作社會主義改造。可是中國工業真正的國有化,很基礎的步驟其實是在1949 年以前就出現了。抗戰以前中國的工業基本上屬於資本主義,或者說是市場經濟,主體是民營企業。當然這個民營企業在國家權益上有很大的區別,有一些是外國資本,有一些是中國的企業,當時共產黨叫作民族資本。而國家資本當時占的比重很低,這是抗戰前的情況。

  抗戰之後這個情況有了很大變化,第一是因為國民黨在抗戰期間辦了很多國有企業,而且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國有經濟部門;第二是戰爭期間的影響,英美的資本都跑掉了,很多民營資本被毀滅了,更重要的是抗戰以後的國民黨把相當一部分民營資本都國有化了。大家知道當時在淪陷區民營資本免不了要跟日資企業做生意,因為你在淪陷區跟西方是沒有聯繫的。但是你只要跟日本人做生意,或者跟日資企業做生意,國民黨接管之後就說這部分是逆產。國民黨當時接受的兩部分財產,一部分是敵產,所謂敵產就是日本人的財產,還有一部分是逆產,所謂逆產就是指當時留在淪陷區的民營企業,把這部分企業都給國有化了。當時共產黨對這種做法是持強烈批評態度的,說這是國民黨的官僚資本在摧殘民族資本,而且借用了一句民間的話,把國民黨的這種做法叫.劫收.。我要提到一件事,就是通過這個.劫收.,中國的工業最大的部分已經變成國有,國有的成分已經超過了民營資本和外國資本。

  講到這里我要講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大概在一個多月以前,中聯辦開了一個座談會請了一批人,其中有一位是親左派朋友,也是我的清華同事崔之元先生。崔之元先生被人們稱作.毛派.,他對改革以前的評價很高。但是他在這次會議上的發言不是為毛澤東說話,而是為國民黨說話。他說以前我們把國民黨的國有資產叫作官僚資本,這是不對的。以前我們說蔣宋孔陳四大家族霸占了這些財產,其實不是的。據他所知,蔣、宋、陳這三家都很清廉,並沒有從中撈什麼東西。孔祥熙是個壞蛋,很腐敗,但是這並不是主流。他說當時的國有企業還是很不錯的,當然我很理解,崔先生之所以這樣講,主要是為了證明國進民退是有根據的,而且中國只要是為了強大,所有的執政者都搞,不光是共產黨的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