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分析|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東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設為首頁】【】【中評郵箱

中國夢與兩岸的歸宿
  夢是一種生理現象,它是人生的一部分,每晚帶你進入一個奇幻的世界,有驚有喜,有苦有甜。有夢的人是幸福的,有夢想的人更加幸福,它給你帶來希望與奮鬥。懷著夢想往前走的人,是充實的人,實現夢想的人,更是幸福無比的人。人若沒了夢想,百事皆哀。……
“進入調整期 未到轉折點”--未來三年民進黨大陸政策走向
  作者指出,未來三年,民進黨大陸政策仍將延續“穩健台獨”基調,不會大幅突破《台灣前途決議文》的既定框架,但黨內幾大勢力圍繞大陸政策應不應該調整以及如何調整的討論,將是一個充滿利益紛爭、心理糾結、觀念碰撞、力量拉扯的複雜過程。不管哪方勝出,為了2016年重新執政,在兩岸政治定位上,民進黨決策層最終仍會向“中華民國憲法”尋找資源,用一種富有民進黨特色的政治修辭,向兩岸法理現狀“靠攏”。……
兩岸在統一前的政治關係探析
  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是確立雙方對一個中國框架的認同,探討兩岸在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雖然兩岸在1992年曾達成雙方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追求國家統一的共識,但對一個中國的實際意涵缺乏共識。台灣方面認為“中華民國”從未被消滅,享有主權國家的地位,應當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大陸方面則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反制台灣當局以“交叉承認”和“平行代表”為要旨…
探討兩岸政治問題應從討論“一中框架”的內涵開始
  “台灣問題”的本質是一個政治問題,兩岸政治關係的重要性已無需贅言。在今天,兩岸關係要想更上層樓,政治問題已成為一個繞不開的問題。但是兩岸政治關係高度複雜、敏感,在討論這個問題上,要採取自下而上、先民間後官方的方式,先在民間取得共識,然後逐漸上升到官方層次。所以今年的對台工作會議提出,鼓勵兩岸學術界從民間角度就解決兩岸政治問題開展對話。那麼,兩岸學術界如何開展政治議題的對話,從什麼議題入手?這將關係到對話的成效乃至對話的成敗,所以需…
以增量改革作為兩岸關係發展的路徑選擇
  兩岸關係目前處於和平發展時期,這一特定時期是從兩岸各自內部現狀及兩岸關係現狀出發,走向未來整合統一的重要過渡時期,也將是一個時程較長、內容不斷發生嬗變的過程。如果以實現平穩過渡、經由兩岸統合達成最終統一為現實考慮,那麼必須放棄存量改革的思路,而轉以增量改革作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合理路徑。……
當前兩岸和平統一總體形勢評估及戰略思考
  作者指出,兩岸問題的實質是統一問題。實現兩岸統一是我們對台工作從未改變過的目標。目前兩岸關係總體形勢是,隨著大陸的崛起和兩岸、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化,“台獨”的空間被壓縮殆盡;兩岸和平統一仍任重道遠,但隨著大陸2005年以來的兩岸關係新思維,尤其是2008年兩岸關係的歷史性轉折和快速發展,使得兩岸“融合——統一”的進程正式啟動,大陸可謂真正摸索到了統一的正確道路。未來大陸要進一步推進兩岸和平統一進程,應遵循統一的“實力原則”,繼續增強…
兩岸和平發展期應是統合期:以統合深化認同與互信
  作者指出,目前兩岸存在著“一”、“離”、“分”、“合”四種論述。……
高舉統一旗幟 全面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2012年11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18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胡錦濤總書記做了《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的政治報告,其中第10部分是“豐富一國兩制的實踐,推進祖國統一”。……
十八大報告對台工作論述深刻揭示和平統一進程與方向
  胡錦濤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系統回顧了過去5年和黨的16大以來的對台工作,首度在政治報告中提出要全面貫徹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思想,精闢論述了未來對台工作的任務,深刻揭示了祖國和平統一的進程與方向,體現了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高度統一。報告關於對台工作的論述總攬對台工作全局,高瞻遠矚、內涵豐富,是黨和國家未來對台工作的重要理論依據與行動指南,對於今後進一步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和推進祖國統一進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十八大”前話兩岸關係
  在“十八大”召開前夕,各部門都在總結自“十六大”至“十八大”之間的工作狀況,目的是總結經驗,以利超越。“十六大”至“十八大”這十年中,我們在兩岸關係方面取得的成績,也許是最為亮麗的一個方面,也是兩岸關係從最糟最劣走向最好的歷史時期,這個巨大的轉折,是值得慶賀與總結的。……
對謝長廷兩岸政策論述的觀察和思考
  作者認為,謝長廷先生以“憲法一中”為核心的兩岸政策論述,是截至目前民進黨內部出現的比較具有前瞻性、突破性、建設性的嘗試,也是今後幾年台灣政壇上的一大亮點和看點。儘管受到“台獨”社會基礎鞏固、民進黨內部“台獨”訴求強烈等結構性因素的巨大限制,它目前仍處於觀察、試探與論證階段,不可能馬上被決策層原原本本地接納為黨的政策綱領。但由於其順應了兩岸和平發展的時代潮流、看到了“台獨”的局限性,尤其符合民進黨只有對大陸政策進行調整才有可能重新執…
兩岸共同維護釣魚台列嶼
  本文先就釣魚台問題提出看法,全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觀念部分,即我們應該用甚麼樣的態度來看待兩岸共有的領土與主權;第二、從歷史事實與國際法駁斥日本國的立場,證明釣魚台是中華民族固有的領土。在這一節,特別參考台北方面所提供的官方資料、馬英九總統對釣魚台的研究成果以及相關演說,所述各事實均有文件證明可供依據。之所以陳述,其主要目的在於希望透過《中國評論》,讓大陸的菁英能夠瞭解台北方面的立論,從而彼此未來在論述此一問題時有更多的論證…
論兩岸和平協議的三大支柱與階段性進程
  “一國兩制”將來在兩岸間實現的模式屬於“兩岸和平協議下的兩制”。兩岸和平協議居於兩岸協定的最高層次,具有法律效力,是兩岸的憲法性文件。兩岸和平協議應當建立在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文化合作框架協議(CCFA)和安全合作框架協議(SCFA)三大支柱之上,並應具備憲法性文件所應有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國策條款”、“基本權利條款”和“權力條款”。這樣的兩岸和平協議至少應有三部,兩岸應分階段簽訂。……
“九二共識”廿周年的回顧與反思
  今年恰逢兩岸兩會達成“92共識”整20周年。1月14日,台灣舉行“二合一”選舉,在野的民進黨拋出所謂的“台灣共識”,試圖以此擊敗堅持“92共識”的執政的國民黨,結果功虧一簣。選後民進黨開始檢討敗選原因,儘管對是否因為不承認“92共識”導致敗選看法不一,但多數人同意是其兩岸政策導致登頂的最後一里路失敗,因而都同意要“在互動中加強瞭解”,“用對話代替對抗,用互動追求互利互惠”。……
專論:台灣政治生態與和平發展框架的構建
  今年一月台灣“大選”,馬英九以比蔡英文多近80萬張選票贏得了勝利,國民黨在“立委”選舉中也保持了半數以上的席位。這讓大陸、台灣和國際社會上一切關心兩岸關係穩定和平發展的人們鬆了一口氣。這次選舉的結果—國民黨繼續執政和馬英九連任為兩岸關係繼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但如果認為這次選舉表明兩岸關係“輕舟已過萬重山”,從此可以一帆風順地向前發展,那就錯了。……
周志懷:邁出兩岸政治對話實際步伐很重要
  作者強調:“兩岸應適時開展政治對話”,而“邁出兩岸政治對話的實際步伐具有重要意義,這勢必有利於打破兩岸政治僵局,實現雙方更大程度上的雙贏,並為深化兩岸經濟合作,解決各種經濟合作問題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
未來四年兩岸政治互信深化與政治議題談判的評析
  2012年對兩岸三地的政經發展是個關鍵性的年代。經濟上在歐債風暴襲擊下,長期以出口為導向的兩岸三地經濟無可避免要承受重大的衝擊;政治上,繼台灣在元月舉行大選與香港在三月進行特首選舉後,中國大陸也將在今年秋天舉行中共“十八大”。未來四年在兩岸三地政治新局下,則是鞏固與深化兩岸三地和平發展的關鍵性的年代。……
兩岸關係可持續和平發展的動力機制與路徑選擇
  過去四年,兩岸關係圍繞著和平發展的主題,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也經歷了台灣選舉帶來的重大考驗。當前,兩岸關係發展正處在承前啟後的關鍵時刻,不僅要不斷鞏固已有的和平發展成果,持續推進和平發展的進程,更需要不斷築牢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繼續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筆者認為,要想實現上述目標,就必須樹立“可持續和平發展”的理念,建立可以確保兩岸關係長期、穩定、良性、協調發展的機制和路徑。……
構建和平發展的政治框架是兩岸的共同課題
  馬英九順利連任,2008年以來出現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勢將持續。可以預期,未來4年兩岸在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將日益深化,而從推動兩岸關係制度化建設、使和平發展成為兩岸間不可逆轉的趨勢著想,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框架也應是未來4年兩岸雙方面臨的共同課題與應該努力著力推動的工作。……
再論兩岸關係大趨勢
  去年下半年起,島內的注意力都集中於兩場選戰,這是兩場誰也輸不起的選舉:“總統”票不過半,即不能執政;“立委”票不過半,勢必“朝小野大”,寸步難行。台灣的整個政治生態環繞選舉走,選舉成了重中之重,這也許是民主必須付出的代價。在選舉面前,整個社會變得沒有理性、是非、規律可言,選票超越了一切,一切似乎都是受選舉的支配。這讓大趨勢也備受考驗,和平發展的路線也備受質疑,到底是大勢決定大局,是選票決定民意,還是民意決定選票,讓許多名嘴與專家都…
   共453條﹐第13/23頁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跳轉至第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