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9年1月號,總第133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民進黨面臨的挑戰與未來發展方向

  翁明賢:施老師您剛剛提到的民眾基礎,您認為該如何擴大呢?

  施正鋒:這不是擴大的問題,而是民進黨倒退了,好像回到媽媽的子宮裡。這不是我們的調,你會說閩南語,王金平的人也會說呀,馬英九也會秀客家話。既然大多數的人都已經在都會區發展了,民進黨自己畫地自限,以為台灣本土就是限於講閩南語的人,這樣是不夠的。

  賴怡忠:民進黨缺乏把價值轉換為政策的能力

  我這邊也提出民進黨的兩個問題,再回應所謂的三座大山。民進黨要處理的兩個問題:

  一是知識菁英部分,也就是知識深化與價值領導。選舉的時候,很多人都說要回到民進黨的基本價值,實際上2005年就有“新民進黨運動”,但都屬於基本的個人層面比較多,譬如說清廉。

  但一個政黨要有把價值轉換成政策的能力,若真的要講清廉,甚麼樣才能真正達到清廉?不光只是推陽光法案,對社會整個的運作型態也要有某種程度的瞭解,包括在此型態下,哪些行為容易對清廉造成侵蝕?在這灰暗地帶能訂出大家都能接受的準則、或是透過制度性方式降低某些問題。所謂政策能力是指這種東西,不是說回到價值,把嚴肅的制度性問題以個人層次的“清廉”來迴避。

  從這個地方還可以引申到許多議題,民進黨重新進行自我價值定位的時候,不能只是在語言上做文章,例如像“中間偏左”這種似是而非的討論。當你提出某個價值時,你應該要根據此價值面對許多現在所發生的事情,例如主張“中間偏左”的人一定對處理經濟危機有看法,那你要如何處裡的政策為何?若堅持“右派”路線的人也會有一套社會保險制度的做法,右派邏輯是如何產生政策以處理這個問題?諸如這種問題都凸顯,民進黨需要有把“價值轉換為政策”的知識能力,這是非常首要的工作。

  而且民進黨是有執政經驗的在野黨,所以人民對你的要求就不再只有核心價值,而是把價值變成符合台灣現實、可操作的政策,這是民進黨的挑戰。而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是民進黨本身在攝取知識的懶惰與不用功所造成的,這點包括我在內,都要好好的自我批判。

  民進黨必須正視和處理派系問題

  二是黨的部分。這又跟扁有關連,不是說扁有多不好,而是扁的作為跟派系頭頭有甚麼差別?透過資源分配形成政治網絡。從這角度來看,扁造成的問題也代表派系運作的問題,更反映了民進黨被派系支配的經營困境,在掌握國家機器時會出現的問題。這不是說扁組成派系,而是扁是遵循民進黨固有的派系經營方式來處理政治,所以民進黨自己本身要往下走,對於派系形成背景的基礎要想盡辦法處理。如果你承認有派系,那就得找出派系管理規則;如果不承認派系的存在,哪又該怎麼做?

  2006年曾說要解散派系,實際上根本解散不掉。根據過去的經驗,是很難處裡的,但問題是如果你不處理,黨的組織很難往下走,不僅是無法擴張,而且在面對國民黨,也永遠處於弱勢。

  對有關三座大山的看法

  對於前面提到的有關三座大山問題,我的看法:

  第一,對於陳水扁的問題。如果民進黨抓到政治領導,自然會將扁蓋過去,問題馬上解決;而且扁會形成困擾,我認為是民眾對黨中央未扮演政治領導的不滿所造成的,如果能對症下藥,扁自然不是問題。

  第三,對於反中問題。民進黨在1987、1988的時候並不是反中的政黨,反中從來不是民進黨的意識形態。實際上,民進黨那時主張開放探親、和平相處。我根本不認為反中會是大問題。我覺得要討論的應該是,民進黨如何只定中國大陸在台灣發展上將扮演何種角色?

  第三,是台獨黨綱問題。我不認為,為了要跟中國大陸交往,就得根據他們的喜好切割這些東西;如果要處理,本質不應該是這個地方,關鍵還是在於民進黨未來的歷史任務;如果拿掉了,會不會有害於民進黨的價值與生存發展?目前來看,我們該檢驗的是,當時成立台獨黨綱的背景、與持續留下來的原因,在今天是否還存在?

  鄭文燦:如何看台獨黨綱問題

  我來談一下台獨黨綱的問題。民進黨與國民黨除了社會基礎的差異之外,政治認同的差異也很大。台灣社會本身就存在認同的矛盾,並不是民進黨訴求的結果。如果北京認為關鍵在於民進黨對台獨的看法,我認為太過表面化,兩岸確實存在結構性的差異,民進黨是反映這樣的政治情感。

  台灣的社會中並不是先天上存在反中情緒,台灣現有的生活方式、價值與信仰,許多台灣人民認為應該要保護,不要破壞,廣義的台獨問題應該這樣從這個角度看待。最近蔡英文也提到,保護主權其實就是保護我們的生活方式,反映了這樣的廣義台獨的思維。

  民進黨現在也不是執政黨,“外交”、“國防”、兩岸對壘政策上都沒有主導權。但是,國民黨執政後,提出“外交休兵”,發展兩岸關係優於一切。從目前情況看來,馬政府似乎讓了很多,但台灣沒有得到甚麼,民進黨的支持者認為馬錯了。這也是大陸在看台獨、馬政府問題時不清楚的地方。

  民進黨不是反中政黨

  對於民進黨是不是反中政黨的問題。我認為,1999年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已經充分表達兩岸和平相處的善意,對於現狀的尊重、對於民主程序的堅持,不能和反中劃上等號。像毒奶粉事件,全世只各國採取的態度比台灣強硬很多,台灣在民生物資上,大陸製造產品比例也相當高;我不認為毒奶粉事件引發的反感,不是民進黨煽動引起的,而是北京在這問題的回應上,沒有表現出讓台灣人民信賴的善意。

  不能把民進黨的群眾基礎
  簡化成中南部或鄉村

  將來不論是在野或執政,把我們的群眾基礎簡化成中南部與鄉村,都過於簡化;即使是中南部或鄉村的選民也有他們政治邏輯,他們認為因為國民黨執政受到較少的利益,所以支持民進黨,我認為民進黨應該要珍惜,這部分也不能被汙名化。如果中南部聲音比較弱勢,反而更該被保護,民進黨要多努力把政策邏輯說清楚。

  民進黨處理清廉問題雖有為難處
  但不會把追求清廉的焦點模糊化

  接著來談貪腐問題與扁的問題,其實清廉不是個甚麼了不起的政治訴求,而是民主政治的前提。民進黨在這問題上應該展現出政黨的紀律。雖然我們有很多為難的地方,但是追求清廉反對貪腐不應模糊化,這點大家可以檢視,民進黨不會鄉願、包庇,一定會表現出相當程度的方向感。

  許淑芬:反中不是目標
      而是民進黨當下的一個策略

  大家長久以來的記憶中,民進黨的群眾基礎大多是中小企業、中下階層,這幾年來的執政,在經濟開放作為上,應該勇敢承認,這樣才可以沖刷掉不良的土壤。我同意致政講的,應該對路線做檢討,我的意思是,台灣從1990年代開始開放,我們流失的是台灣的中小企業,這原本都是民進黨的支持者。

  中小企業流失之後,中小企業對台灣就業的貢獻度是70%。也就是說,就業機會相對減少也是因為經濟上的措施;很多加工型的產業多聚集在中南部為主。再以族群來分,聚集在北部縣市邊緣的人超過50%以上,這當然也會影響到政治的版圖。

  民進黨要回到“我是誰”這個問題上,可能還要回到路線基礎再出發。我比較傾向回歸到這些基礎上,回想執政是不是對這些有傷害,就如同1990年開放加速中小企業外移,民進黨執政時是不是也加速部分資金外流?而馬政府執政也令資金外流更加快速?這會影響到原來支持者的經濟生活樣態。

  因此,反中不是目標,而是當下的一個策略。就像我堅持我們是主權獨立國家,壓制我們成為台灣人的是A,而這個A叫中國,所以我反對他。在經濟上,台灣經濟惡化,或是影響我們經濟自主權的叫B,這個B剛好也是中國,在這個階段,不論是政治意識或經濟生活上,中國大陸剛好都是台灣人民的目標。所以反中從來不是我們內生的,而是政治經濟議題上,成為壓制我們的標的。所以我不認為這是一座大山,而是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

  每一個政策裡都隱含路線的鬥爭

  剛剛崑義講在金融海嘯中受傷最小的可能是中國大陸,所以中國大陸可能是下一個崛起的強權,所以我們不能輕忽它、也不能反中。針對這個邏輯,我的看法是,因為大陸不透明,也永遠不會有人知道大陸非正式流出的錢是多少。一個資本管理不透明、不可信的情況下,台灣已經因為金融全球化,靠向一個強權而受傷,那我們還要靠向另一個不透明的強權手上,我認為這道理說不通。

  再來,我一直想說,我們的執政確實有些錯誤,譬如說稅制,大企業的稅只有個位數稅率,中小企業要繳百分之十幾,這怎麼來的?誰給大企業這麼多利益?誰又去照顧這些中小企業?勞工就業權益上,是誰開放外籍勞工?每一個政策裡都隱含每條路線的鬥爭,我認為這是民進黨要具體檢討的。

  為甚麼民進黨以前的社會基礎是中小企業,而施政8年後,卻只和資本集中的大型企業掛勾再一起、棄中小企業於不顧?這不也是民進黨執政最大的失敗之處嗎?大家應該可以從這裡反省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