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地震等自然災害:人類生存和安全的威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19 11:37:57  


  作者:王東 中國北京 教授、國際問題研究

  繼今年1、2月海地和智利發生強烈地震後,在中國青海玉樹發生的破壞性地震再度震驚世界,在玉樹發生的地震災害,也是近年來全人類之“痛”的一個縮影。從全球範圍看,影響人類生存和安全的仍然是嚴重的自然災害,特別是破壞性極大的強烈地震,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正視災害衍生的各種威脅  
  
  在人類歷史上,嚴重的地震和強風暴等自然災害,以及曾經爆發過大規模的傳染性疾病,給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創傷。有史以來,地震和強風暴等自然災害以及大規模傳染性疾病的肆虐不僅曾經毫不留情地奪去了數以億計人的寶貴生命,而且災害對社會經濟的破壞也是慘重的,在災後一段時期內其災害造成的陰影久久揮之不去。雖然受到資料方面等諸多因素的限制,經濟學家目前還無法對歷史上發生過的各種自然災害和大規模傳染性疾病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正確的判斷,但人們所看到的是,自然災害的發生或大規模傳染性疾病的爆發對社會和經濟的長短期度影響主要包括七個方面: 
  
  1、直接造成的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損失巨大,間接經濟損失不可估量,多年經濟發展積累起來的財富有可能瞬間毀於一旦; 
  2、不但受災地區和國家災後的救援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今後的重建和經濟的恢復也需要政府動用可觀財政支出,並且需要較長度時間的經濟發展才能彌補災害帶來的重大經濟損失,重建和經濟的恢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3、自然災害的發生或大規模傳染性疾病的爆發,加劇了社會的恐慌,導致社會消費大幅度減少,通貨緊縮,經濟發展停滯; 
  4、造成公共設施的嚴重破壞和導致勞動力緊張,從而降低了經濟生產能力; 

  5、嚴重自然災害發生後,往往隨之而來的是“次生災害”,例如地震引發的地質災害和疫情的發生,由此衍生的新的各種災害使已有的災情雪上加霜,危機進一步加劇和蔓延,導致社會經濟陷入困境; 

  6、災害對社會穩定的影響極其突出,如果不採取積極可行的應對措施,就有可能會造成社會的混亂; 

  7、災害的刻骨銘心給人們心理上帶來的創傷難以抹去,揮之不去的陰影長時間籠罩著受災地區。 

  中國玉樹地震受到國際關注  
  
  玉樹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震驚世界,而中國在抗震救災的表現同樣令世界矚目和震撼。除了救災速度外,人們所關注的另一個層面是,這次中國青海玉樹破壞性極大的地震災情,以及經濟受到多大程度的影響格。近年來一直保持經濟高速增長而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經濟增長亮點的中國經濟能否在這場危機中渡過難關,繼續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國際社會和國際媒體一方面高度評價了中國抗震救災積極行動,一方面也希望中國早日開展恢復重建工作,消除地震災害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有利於亞洲和世界經濟的穩定。 

  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不僅反映了當代世界各國間的關聯度進一步加深,同時也體現了中國在世界中有著突出和重要的影響,中國的動向和發展變化牽動著國際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中國經濟能否從此次地震災害的陰影中擺脫出來,能否在這場危機中保持穩定和發展就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 

  中國青海玉樹地震發生,正值世界經濟在經歷了衰退後處在一個調整和復甦並不確定時期。眾所周知,主要問題是近期全球金融市場動盪有所加劇,全球範圍主權債務風險不斷增大,以及恐怖主義活動猖獗和一些國家政局動盪不定,致使世界經濟發展前景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多。而任何嚴重自然災害發生在經濟前景未蔔之際,都會對世界經濟產生或多或少的雪上加霜效應,加深人們對世界經濟前景的擔憂。為此,中國發生地震後,格外受到國際廣泛關注可想而知。

  儘管目前對此次中國發生的強烈地震及其對經濟的影響有多大還不能做出準確的評估,但普遍認為,如果中國能夠有效地採取災後救援措施,有效控制災情的發展和蔓延,防止“次生災害”的出現,中國整體經濟已有充分能力應付這次重災產生的各種問題,並且仍有能力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目前看來,不僅災後的重建和經濟的恢復,都可能會在較短的時期完成,而且經濟受到的影響也會受到控制,地震對中國的經濟影響看來應該不大,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更是有限。

  科學看待地震等自然災害 

  進入新世紀後,從2004年12月印尼海域發生的9.2級地震並引發印度洋海嘯、2008年5月中國汶川地震到今年的海地、智利、中國青海玉樹地震,全球進入了地震天災的多發期,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不斷惡化。

  在人類社會面臨著頻發的自然災害嚴峻挑戰的背景下,能否準確地對地震等天災進行預測並發出預警,世界預測、預警技術的現狀以及對自然災害的認識是否存在著科學上的誤區,再度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
    
  地震、冰雪和強風暴等自然災害是人類面臨的難以抗拒的天災,特別是對地震這樣的地質性自然災害在地質科學研究上的預測始終困擾著世界各國。對地震前的預測國內外主流論點是,準確的預測在科學研究中尚未實現。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全世界在地震方面的地質科學研究中存在著四個方面難以攻克的難題:地質結構複雜變化方面的不確定性;掌握地震發生規律方面的不確定性;地震發生前出現的各種現象作為地震依據方面的不確定性;預測方面的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因素使各國難以在災害之前作出預警,避免地震災害帶來更大的損失。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準確地預測並發出預警,成功疏散人口、減輕地震災害損失。因此,突發性的天災對人類社會的威脅極大。
    
  從科學的態度出發,不能不承認,受現有科學技術水準的限制,目前人類社會還不能準確及時地預報地震和強風暴等自然災害。當然,對地震、颶風、冰雪等自然災害提前作出較準確的預報,在理論上也並非完全不可能,這就需要加強和深化科學研究,提高早期預測和預報水準。自然災害發生前的預測是國家戰略問題,關係到國計民生,強烈的防災、抗災意識至為必要。因此,重大災害的預測預警技術這類世界性科學難點的突破,需要政府和有關部門給予應有的重視和政策支援,同時需要有關科研部門進一步深入研究。回顧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和2005年席捲美國南部的“卡特里娜”颶風,2008年突襲緬甸的強熱帶風暴和中國紋川特大地震,我們可以發現,這些自然災害與此次中國青海玉樹地震相同,悲劇的發生既有天災難以避免的必然性,也有當今科學上的局限性。人類社會在面對各種自然災害威脅的時候,不能一味地抱怨,在災害面前束手無策;而應做出迅速反應,全力進行抗災救災,挽救民眾生命,減少災害損失,保持社會的穩定。我國政府抗震救災的快速反應和全民的積極行動,為世界各國應對突發性重大自然災害做出了表率。

  應對自然災害的國際合作   

  雖然中國的地震和近年氣候變化無關,但無可否認的,其他地區包括美國和緬甸的風災,都可能是全球氣候突變的一部分。許多科研機構多次發出警告,全球變暖或許會導致自然災害發生頻率提高。因此,密切關注和應付隨時有可能發生的嚴重自然災害,不僅是受災國家面臨的重大問題,也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需要國際社會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

  在面對頻發的自然災害,國際社會的國際合作不僅需要進一步加強天災預警能力並迅速展開救災工作之外,也應通過有關國際條約加強國際合作協調,減少破壞環境及生態的經濟活動,加強保護環境工作,確保各國都展開愛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計劃。生態環境破壞帶來的巨大影響,威脅著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由於氣候變化以及生態系統對其回應和適應的複雜性,導致生態系統的脆弱性進一步突出,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系統領域的研究也需要國際社會的廣泛合作。
  
  為應對隨時可能再度發生的自然災害,世界各國和有關關國際機構應著眼於未來,在有關科研和防控措施以及相關信息交流與共用等方面進一步擴大合作範圍,面對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國際合作應更加深入和緊密。同時,面對人類社會共同威脅的地震災害,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在應對地震災害方面還需要在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國際合作,需要國際社會對重災國提供及時和必要的援助。尤其是,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時代,人類社會在應對自然災害的時刻需要充分發揮全球化的便利條件,全球協作共同應對頻發的自然災害的挑戰,全球協作應對自然災害已成為世界各國和有關國家機構應有的義務,特別是發達國家和有關國際機構需要對發展中國家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必要的幫助。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