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全民學外語無一本好譯著 翻譯界怎麼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8-04 09:21:02  


 
  記者:在您看來,為什麼一些出版社重速度不重質量?

  餘中先:翻譯出版現狀是一流的選題、二流的翻譯、三流的編輯。在國外暢銷或獲獎的書,出版界馬上就注意到了,但譯本卻不一定好。因為要出一本外國圖書,先要向外國作者付較高的版稅,出版社就不願意多給譯者稿酬了。選定某個選題以後,出版社為了趕在最有利於銷售的時機推出圖書,必須抓時間搶速度,就找來多人翻譯。這樣一來,譯稿在遣詞、選句、文筆風格、前後統一方面都會有不協調的問題,難免出錯。很多出版社又缺乏懂外語的編輯人員,不少譯稿並沒有經過嚴格校對就出版了。這樣出來的書質量可想而知。

  另外一個問題是,因為中國市場很大,出版社覺得哪些書好賣就跟風翻譯,比如雨果、大仲馬的作品一再重複翻譯,這是一種浪費,依我看有四五個譯本就夠了,現在有十五六個譯本,讀者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哪個譯本好。
翻譯人才需要扎實的中外語言功底,了解作品的社會背景

  記者:以現在的狀況看,我國會出現像林紓與王壽昌合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劉遼逸翻譯的《戰爭與和平》那樣有影響力的譯著嗎?

  餘中先:不好說。一方面,不同社會時期人們的需求不同。很多文學譯著的價值是需要時間沉澱的。比如,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如果是在18世紀,人們不會認為它是經典作品,而認為是荒唐的東西。以前中國社會發展很平緩,根本意識不到什麼叫做“等待戈多”,現在突然發現城市堵車了,我們居然毫無辦法,大家都在等待,才對《等待戈多》產生了共鳴。

  另一方面,現在是消費社會,文化產品極大豐富,很多人崇尚娛樂,覺得書籍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就可以了。不像我們年輕時,人們對文化產品特別饑渴,拿一本書就要讀透,一本好的譯著在當時會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力。現在可能會有一本譯著讓人覺得特別好玩而廣受歡迎,但出現能夠感動和震撼社會的作品尚待時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