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謝長廷路線對未來民進黨發展的影響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0-15 13:44:35  


 
  羅致政:從事民共交流要防止誘惑

  對於剛剛運鵬的看法,我也有同感,就是說代表民進黨搞兩岸要專心做政治,不要搞生意,這是未來從事民共交流時必須特別提防的。我上次講過一句,就是國民黨有交情,現在民進黨有行情,但是行情就被記上價碼。我不指任何一個人或派系,就是說一旦這個東西成為民共交流的一個個案,或是說一旦被人家放大了之後,對民共交流是ㄧ個很大的傷害。坦白講,東西都沒拿到,可能就被人家賣了。所以未來處理民共交流,道德的至高點ㄧ定要有。相信黨內同志都會提醒,但是交流越多、誘惑越多之後,還是要特別小心。

  台灣前途決議文
  已不足以解決當前問題

  有關台灣前途決議文這部分,如果照剛剛運鵬講的,算一算應該到2015才會有新的文本出來,今天談這個問題有點早了。但不可否認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之所以會被拿來當作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我覺得有兩個因素:第一,只要細看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內容,這些主張事實上都已經成為主流民意了,就是說它當時可能蠻先進的,可現在已成為主流民意了;第二,因為民進黨曾經拿這個東西贏過政權(2000年),而2008年和2012年雖有新的主張,但都沒有贏。

  我們要問的問題是,從各種民調來看,民進黨都站在主流民意的中間,但並沒有贏得選舉。換句話說,台灣前途決議文好像不能解決台灣面臨的變化,因此新的東西可能有其需要性,至於需要什麼樣的東西,可以再討論。

  簡單講,1999年提出來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是要解決當時的內部問題,就是減少民眾對民進黨的擔憂,但顯然不足以處理兩岸問題,因為那時候的兩岸情勢不一樣,那時有一個更大的炸彈,即李登輝的兩國論,所以看起來台灣前途決議文反而比較溫和。所以我覺得是時空背景不一樣。簡單講,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內容,不是什麼中華民國是台灣、台灣是中華民國等等這個東西,它只是用以解決當時的內部問題,或內部共識,但不足以解決兩岸的問題。

  對於民共交流
  民進黨有難解的心結

  至於民共交流,我覺得有幾個東西要先點出來。任何交流都是雙方的,不可能只靠單方。剛才縣長提到說,我們還是要從老共的角度去思考,為什麼交流?很清楚,民共都知道交流不是目的,交流只是一個手段,後面有各自的目的在盤算。共產黨這邊很清楚,就是要把你拉到一中框架裡面去;而民進黨可能是為了台灣主權安全,但最重要的還是為了選舉,希望能夠有形象工程,也即表示民進黨有處理兩岸事務的能力,以利於選舉。

  但是我特別呼籲,剛剛大家也提到,民共兩黨都有很多的困境要面對。共產黨的困境是,面對國民黨和民進黨,還是會選擇國民黨;可是如果民進黨提出新的說法,共產黨可能有點心動,但共產黨不會說好,因為一旦說好,民進黨就會說它也可能跟大陸打交道,要選民不要擔心,這可以為民進黨的選舉加分。但在選舉之前,共產黨不敢踏出認可民進黨兩岸政策的一步,共產黨邁出這步的機率不高。

  而民進黨的困境是,如果提出一個共產黨可以接受的論述,但可能跟國民黨的論述還有差距,在大陸看來還沒有國民黨好,大陸也不會選擇民進黨。如果這樣,民進黨會說,我做再多,大陸也不會說我好;這樣的話,我干嘛要這樣做?這是民進黨的困境,也是心結。

  民進黨有同樣的困境,就是說它永遠不可能比國民黨更白臉,民進黨會擔心往中間走的時候會不會連基本盤也不見了。剛剛縣長也提到,台聯在那邊虎視眈眈的問題,不論是議員的選舉,甚至到2016年立委選舉,不分區又來一次,搞不好成長更多。所以,民進黨有一個困境是說,如果它做一些讓步但又得不到老共的認可、而且只會流失更多選票的時候,民進黨就不會作出這樣的選擇。

  最後我要提的是,雖然對岸很多人在講大陸不選邊站,但是很清楚,在兩岸這個大是大非問題上,大陸很清楚是選邊站的;但如果民進黨也認為大陸選邊站了,做再多的努力都沒有用,那麼民進黨是不會走出那一步的。所以,不能把民進黨不走出那一步的責任都丟給民進黨,因為如果民進黨走出那一步而對岸不跟進的話,那一步就等於白走了,是會跌跤的。所以我反而認為,共產黨要跨出那個心結,願意給民進黨credit,民進黨才願意走那一步;否則的話民進黨那一步是不容易走出去的。

  蘇煥智:民進黨在大陸交流上
    營造可信賴的形象很重要

  對於台灣前途決議文跟謝長廷思維的競合問題,我剛才說,謝長廷路線其實是非常的多面向的,可是如果是指憲法一中、一國兩市這個面向的時候,我認為基本上與台灣前途決議文是有衝突的。

  民進黨願意跟中國大陸交流,其實不單純是形象工程問題,而是有選民的壓力,必須讓許多經濟選民認為民進黨有治國的能力。所以,民進黨與大陸的交流要誠心,不只是為了做一個所謂的形象工程。我基本上認為,民進黨在做兩岸交流的時候,營造可以信賴的形象非常重要,不能太花俏或太多計算。

  我認為,2012年大選的時候,大陸因素對大選的影響大概是5%,但是隨著整個大陸快速進駐台灣,大陸勢力在台灣迅速擴大,大陸因素對2016年選舉的影響勢必更大,比過去更為嚴重,影響的層面更廣。因此,民進黨與大陸交流,要有一個比較長遠而信賴的角度。

  大陸也有挑戰
  兩岸關係發展太快未必就好

  回過頭來看,其實中國大陸也面臨嚴峻的考驗。其中一個考驗是,大陸經濟發展過去這麼成功,現在面臨所謂中等收入國家陷阱問題,在法治體系還沒有完善起來的情況下,經濟發展能不能維持比較高的增長,的確是一個考驗,包括面臨很大的體制改革壓力。

  所以台灣面對這樣的情境:我們看到大陸有很大的壓力來影響台灣,可是相對的,大陸也面臨很多的課題,而那這些課題對大陸是更大的挑戰,包括面臨怎麼民主化、自由化的問題。所以,我基本上認為,台灣與大陸的交往,有時候速度太快對台灣不一定好,對中國大陸也不一定好。有的速度太快,比如說一定要現在設辦事處嗎?北京的辦事處要設下去嗎?我個人的看法是,在兩方衝突性還很大的時候,不要走得太快,走得太快可能造成不可控的衝突,反而對將來大家長遠的發展不利。包括自由行如果開放太多太快,也可能造成雙方衝突,反而對兩岸長遠的和平不利。

  民主的原則是民進黨必須堅持的原則。民進黨不用太自認堅持民主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其實堅持民主,長遠來說台灣才會受到人家的尊敬,受到大陸人民的尊重,包括大陸官員也會覺得值得尊敬。

  以兄弟之邦
  作為民進黨跟大陸交往的核心價值

  所以我個人認為,民進黨要坦然、自信地與大陸交往。我過去提過一個比較具體的建議:我覺得,憲法各表、憲法共識都太抽象了,其實我們應該回到台灣跟中國在整個歷史、文化、血緣各方面的關係,我們不需要去否認,我們應該大方的、坦然的承認這樣的關係。所以我一直認為,兩岸關係的定位,應該叫做兄弟之邦,定位兄弟之邦老百姓也聽得懂,一般人都聽得懂。這樣,雙方交往的很多心結都可以打開。說憲法各表、憲法共識太深了,是搞政治的人在算計的東西,老百姓聽不懂。所以我認為,兄弟之邦可以作為民進黨跟大陸交往的一個核心價值。

  童振源:結語

  兩岸的關係非常複雜,所以一句話講不完,但是要把它講清楚有時候更困難。所以兩岸關係必須要能夠符合台灣內部的民意,台灣內部要滿意,因為我們是ㄧ個民主社會,如果民眾不滿意的話,一個民主政黨絕對執政不了。第二,兩岸關係政策要讓國際支持,因為台灣比較小,如果國際社會不站在台灣這邊,我們沒辦法跟大陸對抗。第三,大陸要能夠忍受,這是謝院長在講的過程中我非常認同的地方。也就是說,台灣內部要滿意,國際要能夠支持,最後是大陸要能夠忍受。但在現實上,要做到這樣子不容易。

  在香港論壇上,各位所談的東西,包括民主人權,兩岸都有非常尖銳的對話。謝院長在演講過程當中,特別提到說,台灣人民憂慮政治一中會併吞台灣,你可以在台灣講,但要在大陸官員面前講,我覺得是相當不容易的;過去國民黨幹部或官員連中華民國都不敢在大陸官員面前講,可是謝院長做到了,我覺得這不只是民共,或者綠營與紅營對話的一個突破,而是台灣與大陸在某種程度上面的一個突破。

  第二個,目前大家對於黨對黨的交流,雖然過去我也在政府執政過,但我要坦率的講,兩岸的情況真的非常特殊。民進黨也有國際部,國際部在做國際政黨交流。政黨交流是必要的,在兩岸關係上面更加需要,因為兩岸的執政當局在執政的時候是沒有辦法見面的,不管是總統、行政院長、陸委會主委甚至副主委,到目前為止都很難見面。因此,如果沒有辦法透過另外的方式來進行對話、累積互信,到執政的時候,您的一句話可以有多種詮釋,容易產生誤判;有些緊急狀況出現的時候,兩岸真的很困難即時溝通。所以,互信的建立與日後的互動對執政是蠻重要的。如果沒有這樣的機制,我覺得未來會很困難。

  民共關係像一個囚徒困境:互不相讓。但在這過程中,總得有人先跨出一步。我覺得今天謝院長跟大陸這樣的對話,事實上是跨出了第一步,但不代表真的達到雙方所要求的。所以到目前為止,雙方沒有很深的政治共識。在會場上達成三點共識,都是針對交流,針對互動,針對一些所謂全面性的意見陳述,並沒有針對政治基礎達成共識。但是反過來講,謝院長回到台灣之後,他的看法也不是民進黨內部的共識。所以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面都是互相試探,希望未來能夠達成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東西,一個可以公開講、民共都可以接受的東西。如果到了那個境界,才有機會變成民共對話的基礎,現階段還沒有這樣的基礎。

  對於中華民國問題,大家或許有一些不滿,但我覺得,中華民國是大家必須去承認跟接受的現狀,中華民國的組織架構是現實存在的,也是大家安身立命的地方;雖然有些東西需要修改,但這是未來的可能性,不是現在的現狀。

  評論員簡介

  童振源: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博士;曾任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陸委會副主委等;現為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預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

  施正鋒: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學士,美國IowaStateUniversity政治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台獨聯盟秘書長,台灣國家和平安全研究協會理事長,台灣國際研究學會秘書長,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教授、系主任,東吳大學兼任教授,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等;現為東華大學原住民發展暨社會學系教授。

  翁明賢:德國科隆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扁政府時代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台灣戰略學會理事長、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專長領域:國家安全戰略與政策、全球化與國家安全理論、中國國家安全戰略與政策、中國國防政策與軍事戰略、國際關係建構主義理論;現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

  鄭運鵬: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學士;曾任謝長廷時期民進黨中央黨部文宣部主任,高雄市長競選總部助理、新聞部及政策部主任兼發言人,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機要秘書,陳水扁競選總統競選總部廣宣部主任,立法委員等;現為民進黨中央黨部組織部主任。

  羅致政:政治大學外交系學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政治學碩士、博士;曾任民進黨發言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國際關係研究員,台灣政治學會秘書長,外交部研究設計委員會主委,國策研究院執行長,陸委會諮詢委員,東吳大學政治系主任,台灣智庫執行委員,台灣社秘書長,新台灣國策智庫執行長,以及多家媒體主持人等;現為民進黨新北市黨部主委。

  蘇煥智:台灣大學法律系學士,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曾任台灣清華大學講師,司法院司法改革委員會委員(立法院民進黨代表),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法律顧問,陳水扁任台北市議員時助理,IBM台灣分公司專利律師,群倫法律事務所負責律師,台灣人權促進會(第七屆)副會長,第二、三、四屆立法委員,立法院民進黨團幹事長,台南縣縣長等。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3年9月號,總第189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