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汪毅夫新著對當前兩岸關係的啟示與建議
http://www.CRNTT.com   2017-11-30 16:26:33


張百達
林少雯
 
  張百達:小故事講大道理

  汪毅夫會長的新書《學術研究與台聯工作》,主要選錄其到全國台聯工作以來所進行的十五場重要演說,以及六十餘篇在中評社等媒體上發表的小文章。這本書既是汪會長工作成果的部分紀錄,同時也是其喚起兩岸共同歷史記憶,以及重構兩岸關係與聯繫的一種嘗試與努力。書中每一篇小文章,均由一個個主題所構成;既是講小故事,也是講大道理。在閱讀這些歷史故事的同時,對照今天兩岸關係的現況,有助於從中反思當前兩岸關係的歷史背景與緣由,能有更為立體及帶有歷史縱深的視野。

  此外,書中有些故事也是過去台灣黨國威權時代教科書所不曾出現過的,比如“李友邦”及“謝雪紅”等人名與故事,這些在當時甚至被視為一種政治禁忌。所以,讀汪會長的書,不僅是溫故知新、察其寓意而已,也是一場台灣史或兩岸關係史的補課。汪會長治學嚴謹,注重史料,講究考據,不人云亦云;從其文脈及用字遣詞當中也幾乎看不到任何負面的情緒性用詞,或尖酸刻薄式的謾罵或輕薄調侃。顯示出其性格雖然剛毅堅持,但卻始終不失溫文敦厚的人文涵養以及包容厚道的寬闊胸襟。不論其治學立論或為人處世等各方面,都有值得我們共同借鑒與學習之處。

  兩岸關係絕不是憑空而來的,要瞭解當前兩岸關係需要研究過去的歷史,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瞭解當前兩岸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的歷史脈絡及根源所在,能夠更好地把握實際情況,甚至共同思索如何爭取共贏的應對方案。兩岸雙方需要將心比心地換位思考,但究竟有多少人真正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呢?汪毅夫這本新書,為兩岸共同研究與書寫歷史,喚起及建構兩岸共同意識產生一定的參照作用。尤其是他以身作則,始終不願在兩岸既有傷口上撒鹽的堅持,避免激化兩岸衝突矛盾的作風與文風,藉由歷史敘事擺事實,講道理,為推動當前兩岸社會融合發展,拉近兩岸之間心靈距離的努力,無疑堪為當代兩岸關係研究者與政治工作者的典範。

  就在汪會長新書出版前後,兩岸仍陷僵持局面,加上國際空間及其他事件的緊張與摩擦,導致雙邊關係從“冷和平”朝著“冷對抗”方向發展,甚至傳出對岸將進一步對台進行施壓的負面傳聞。這不僅令人感到憂心,也與所謂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追求“兩岸一家親”形成政策反差與重大抵觸。相較於北京在應對朝核問題提出“雙暫停”與“雙軌並行”方案所展現的成熟、負責任大國的格局與氣度,如果兩岸真是一家人,那什麼時候這樣具有建設性的“戰略自信”也能夠反映並落實到北京對兩岸關係的政策思考與處理上?

  事實上,如果大陸方面願意繼續深化兩岸和平發展,在有關兩岸交流的政治基礎問題上,自可從蔡英文既有兩岸政策正式談話或兩岸各自憲制性文件中尋找交集,而非任由僵化政治教條或特定政治詞彙,從而遲滯、阻礙兩岸關係的正常交流與全面發展。面對當前兩岸僵局,最佳思路或應對策略絕非思考如何進一步強化遏制或包圍,而是鼓勵雙方共同設法早日突破僵持現況,促進兩岸之間更好的交流與互動,包括適時恢復既有交流對話機制,逐步重啟不分藍綠的地方縣市交流,乃至最終完成兩岸領導人常態會晤機制的建立,以共同承擔與面對歷史留給這一代兩岸人的共同歷史課題。

  如何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契機,共同採取相向而行,不僅影響今後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關鍵及攸關“兩岸一家親”與“心靈契合”能否早日實現,也影響著“兩個一百年”的歷史追求。我們始終期待汪會長的下一本新書中,能夠記載著這樣的動人故事以及嶄新的歷史篇章。

  林少雯:小故事讓人感到溫暖

  前面3位講的都跟政治有關。我幾十年都在寫作,不懂政治,我想從情感面來談對汪會長新書的一些感覺。書裡一開始就說,不應將政治史研究變成政治操弄。我很贊同這句話,畢竟兩岸“血濃於水”。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講,兩岸關係對我家的影響和很多人是一樣的。

  我父親1946年從大陸來台,我在台灣出生,是外省第二代。我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感情當然非常濃厚。我二舅叫簡石春,是台灣光復時100個派到中國大陸公費留學的學生,後來因為兩岸分隔沒法回台。那時兩岸資訊不通,我媽媽他們每次跟我外公外婆談到二舅,都說我二舅在大陸好可憐,沒飯吃,吃香蕉皮,因為那時的宣傳就是這樣。後來很多年也得不到二舅的消息。後來終於通過我在美國的三舅聯繫到在大陸的二舅,瞭解到我二舅一開始在大陸過得不好,文革期間因為是知青也被鬥爭到。他一直在南京,娶了一位南京姑娘。

  後來二舅在一家無線電公司做到主管,也成為南京台聯的創會會長,我覺得他在大陸過得也不錯。二舅一直想落葉歸根但回不來,經多方奔走才終於回來。他回台時已經從大陸任職的公司和台聯都退休了。我去大陸的時候,發現現任南京台聯會長的竟然是我二舅的乾女兒,我跟台聯有很多接觸,從北京到南京、上海、廣東各地的台聯都給我很大協助,真的非常感謝。

  從感情層面講,我有親戚去大陸,我爸爸從大陸來。我在台灣出生是台灣人,我也是中國人。我常常想美國人從來沒有否認是從英國來的,為什麼台灣人要否認是從中國來的?搞不懂台獨為什麼要切掉整個中華民族的聯繫。每家祭祀祖先的堂號都是中國大陸來的,為什麼要否認你是中國人?中華文化最重視的道德倫理就是百善孝為先,數典忘祖、不要祖先的人談不上孝。我是無黨無派的,我不明白從文化、倫理角度,為什麼一個人會不要祖先?因為政治原因就不要祖先?我作為文字工作者對此覺得很不可思議。即便台獨也不能否認你祖先從哪裡來啊。現在台灣人信仰的關公、媽祖、陳元光開漳聖王、保生大帝都是來自大陸。所以希望從宗教的角度提醒一些人,這些你要去掉的東西是去不掉的。

  唐山過台灣就是歷史,歷史是無法變更的。我父親從大陸來,我媽媽是台灣人,我不曉得我是外省還是本省。有人說我是外省人,也有人說我是本省人。其實在我小學的年代沒有這麼分的,民進黨選舉搞民粹時才有所謂本省人、外省人的區分。為什麼要這樣分?大家都是台灣人嘛。比如像我父親一樣有許多老兵可能十幾歲、二十歲就來台灣,在台灣生活了一輩子,早就是台灣人了,你讓他滾回中國大陸去嗎?所以政治歸政治,但中華文化不能毀。如果真要去中國化,是不是要另外創造文字語言?客家話、台灣話都是中國話,寫的文字都是中國字。這些是不是都要重新再發明一套?爲什麽要製造這種嚴重的對立?我們真是無法理解。所謂外省人、本省人之分,有人從明末清初就來台灣,或者像我爸爸那樣一九四幾年來台灣,只是一個先來後到的問題,都是從大陸來的。為什麼要否認歷史?

  汪會長用很多故事串聯了整本書,無論是前面的演講錄還是後面一個個故事,我覺得很溫暖。他沒有用政治的角度,完全是情感面,用故事召喚兩岸都是中國人,很容易讀完。書裡面提到當時台灣人去大陸考進士求取功名,像霧峰林家、板橋林家的故事,這種歷史怎麼能切得斷呢?民進黨搞成這樣到底為什麼?我很想知道答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