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台灣“後現代”觀察:水墨的本土化與國際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19 16:15:37


 
   肆、小結

   第三世界任何國家自身的文化主體價值:藝術性、民族性與地域性仍是根本的不變基準,而外來思潮“國際化”衝擊下,重新審視整個現代化過程得失,探尋外來與內部文化融合的新意義。今日地球村的概念,勿寧視之為文化多元主義時代來臨,與“本土化”鎔鑄文化藝術兼容開創的契機。

  “後現代”解構了台灣歷史文化原型的思維模式,其自由多元精神穿透了當代爭議性,產生質變與新生,而逐漸澄明積澱文化主體性的意義。亦即,當前台灣主體藝術思想的衍生,歷經後殖民、後現代等現代化思潮的洗禮,以及內憂外患,生聚教訓的內化結果,形成一種深刻的人文精神能量。這不啻成為當前“現代”、“後現代”水墨藝術語言中的核心價值。或許,解讀“本土化”與“國際化”意義即可作為當代台灣文化主體性之參照判斷。

  總而言之,本文論述當代台灣水墨藝術的“本土化”與“國際化”問題,目的在於解讀並釐清文化主體性的實質意義。即使已是地球村時代,當代仍然沒有絕對的“本土化”或“國際化”的藝術產生,只有文化自覺——藝術家本身不斷創作奮鬥的時代精神。當然,“後現代”多元開放的藝術生態將會隨時調適或修正它文化主體性,或涉及其它政治、人道、環保等不同主題性的社會範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