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台灣多元視野下的兩岸關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18 11:04:42  


 
  這些組織在意識形態上走的是右翼路線,在兩蔣時期也是堅定的反共人士,但在台獨訴諸台灣民族主義,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時期推動台獨意識後,有感中華民族意識逐漸在台灣成為少數的危機感,而慢慢拋棄原有在政治意識形態上的“反共”堅持,轉成為民族主義的統派。為爭取新黨立委進入立法院,2011年8月新黨主席郁慕明在助選時曾喊出:“笨蛋,問題是統一”。這顯示,該黨從早期以“小市民”自居,希望發揮小市民的團結來改變社會,已經將認知轉換為將“統一”視為是解決台灣困境的核心藥方。

  右翼統派認為台灣的問題出路在統一,統一就像是那件華麗的衣裳,只要穿起來就美麗,他們可能也忽略了,身型不適合如何穿、身體不好不見得適合穿,在對的時候,衣裳才能彰顯它的美。現在看來,這個時候不僅沒有到來,可能還需要一段不算短的時間。

  由於2005年,在國民黨與民進黨兩大黨聯手修憲採日本式單一選舉制度以後,台灣的小黨在議會幾乎難有生存與發展的空間,而“一國兩制”的主張在台灣又幾乎沒有可以被普通接受的可能。當無論是左翼還是右翼統派都缺少自己的兩岸關係論述,且又堅決反對台獨時,就很容易被外界打成中共“一國兩制”的同路人,這也使得統派在台灣無法與群眾理性對話,統派的領導者可以在大陸被視為上賓,但是在台灣卻連媒體的一角均難見。這也是兩岸關係發展中一個獨有的現象。

  民間學者的統合說:我們需要一條避凶趨吉、合情合理的道路

  前面所提的三種不同視野卻有著相同困境。國、民兩黨雖然有不同的兩岸關係視角,但是“只經不政”、“親美友日先於和中”兩點卻是兩黨目前相同的政策認識。國民黨的“窄化與異化的九二共識”、“不統、不獨”兩岸定位主張雖然與民進黨的“一邊一國”、“一邊一憲”不同,但是其本質均強調兩岸為互不隸屬“異己關係”。而“只經不政”、“親美友日先於和中”的戰略選擇,更強化了這種認同上的“異己關係”。建立在“異己關係”上的兩岸關係道路,必定是條趨凶的窄路。

  國民黨正在以“隱性獨台”(一方面主張一中憲法,主權涵蓋全中國,但是一方面又主張自己是主權獨立)的面貌呈現其立場,民進黨極有可能在2016年從《台灣前途決議文》的“隱性台獨”走向“中華民國是台灣、台灣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國家”的“顯性獨台”,那時無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獲勝,雖然表面上看來是“中華民國”這個國號的獲勝,它解決了台灣民主化以後對於國家認同的困境,但是卻極有可能為兩岸的國族認同割裂了鴻溝。畢竟兩岸關係的核心問題不是在於誰叫做甚麼名稱,而是在於兩岸是否同意大家共有一個主權。

  “分而不離、和而不合”是美國對兩岸關係的最高指導原則。由於目前國、民兩黨均以美國為馬首是瞻,對美國扈從,因而不與大陸在涉及兩岸民族海域的核心問題上合作。這些行為有可能會衝擊到北京對台北的互信,而促使兩岸關係的解決方式往冷冰冰的現實主義發展,這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並非正數。

  統派的視角可以充分反映大陸的兩岸關係走向及觀點,但是由兩岸目前正是兩岸和平發展期,距“統一”還有一段可能不算短的時期,春天的衣服再美,也不適合冬天穿,因此,統派的訴求難在台灣內部得到共鳴。又由於統派在台灣的民主選舉中難以獲勝或發展,在“西瓜偎大邊”的世俗觀點下,支持者更難以成長,更重要的是,台灣統派發展的挫折,也相對地會衝擊到北京“一國兩制”主張的正當性。簡單來說,如果台灣民眾將北京與台灣的統派劃成等號時,統派的侷限就等於北京論述的侷限。

  上面三種對兩岸關係不同的視角與論述,都使得台灣陷入困境,也無助於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做為學者,基於長期對兩岸關係的認識,本人與兩岸統合學會的朋友,提出兩岸和平發展期應有的視野,即“一中三憲、兩岸統合”。我們認為,“一國兩制”是北京對統一後政治安排的主張,它不是為兩岸和平發展期的政治定位所設計;而國民黨的“分治”論述,愈來愈往民進黨的“分離”論述靠攏,再加上美國適時的介入與影響,使得兩岸關係的發展充滿不穩定的因素。

  要為兩岸關係發展找到一條最好的道路,首先就必須確定現狀是甚麼?未來的方向應該往哪走。簡單來說,目前兩岸的法理現狀是:兩岸在主權的宣示上是相互重疊,即均包括對方,兩岸的治權均來自於彼此憲法。兩岸若能在此基礎上簽署和平協議,相互承諾不分裂整個中國主權,並相互尊重彼此的治權,這個簽署後的和平協議就成為一份兩岸均必須遵守的憲法性文件。未來有關軍事互信、國際共同參與、經濟、金融,甚而成立相關共同體的協議,都可以成為兩岸第三憲(一組憲法性的文件)的內容。

  這種兩岸共同建構未來的過程,不再是誰吃掉誰的選擇才能夠讓台灣安心地與大陸互動。在兩岸互動過程中,兩岸透過統合(即大陸所說的“一體化”)機制,兩岸可以在一些政策與事務上“共同治理”,這對於兩岸政府截長補短,共同為兩岸人民創造福祉有莫大助益。我已經多次在《中國評論》月刊與網路中陳述“一中三憲、兩岸統合”的具體內涵與精神,讀者有興趣可以閱讀瞭解,此處就不再多述了。

  結語:奉勸與提醒

  一個開放的社會應該尊重多元,一個開放的經濟也應該鼓勵多元。但是對一個攸關台灣命運的兩岸關係,我們是否也是要以“多元”為由,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選舉來檢驗哪一條才是正確的道路?我們有責任不要將兩岸關係變成民粹政治下的犧牲品,也不要將兩岸關係做為實驗室中的實驗品。兩岸關係攸關人民的生命與幸福,這種事情是不能操弄,也不能實驗的。

  我有幾句話來奉勸國、民兩黨。任何一個“多元”的社會都有最基本的核心價值、信仰。處理兩岸關係的核心價值信仰應該是“和平”,兩岸人民無論如何不應該以戰爭或威脅來解決問題,而分離主義的主張或作為卻可能讓兩岸的和平發展路徑停滯或逆轉。

  在處理兩岸關係與對外的戰略優先選擇方面,即使台灣內部有不同的多元視角,也必須瞭解,美國絕對會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將自己的命運放在美國的手上是一件極危險的事。歷史顯示,美國放棄盟友的例子並不少見。台灣如果想要遊走在北京與華府之間思圖謀利,也要瞭解,兩隻大象不管是做愛還是打架,旁邊的小草都注定要倒霉。小的一方要想站在翹翹板中央用左右腳保持兩個壯漢平衡是非常不容易,“親遠疏近”更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台灣目前還能維持其“美、日、陸”的平衡政策,是因為北京到現在為止還沒有逼台灣表態,以及美國認為台灣目前還可以為其亞洲新戰略服務。

  我也有一些話想提醒北京。兩岸關係與人與人的關係一樣,即使有大小之分,但是彼此還是要相互尊重。“平等不對稱”是兩岸憲治與對外權力關係的寫照。兩岸未來的道路一定是兩岸攜手前行,而不是誰吃掉誰,“共同”兩個字應該是兩岸關係發展中的核心詞。只有“共同締造”的未來才是美好的。

  治權上的“分治”與尋求主權的“統一”,兩者之間原本不應該有衝突,而是需要一個過渡的連結。“統合”可以連結並包容這兩種論述。因為兩岸彼此對於主權範圍的宣示是重疊的,因此,“統合”是兩岸治權的統合,而與歐洲既有治權,也有主權的“統合”不同。由於“統合”就是由兩個主體共同創造第三個主體的過程,因此,透過制度性的安排,當然可以照顧到“台灣主體性”的需求,充分滿足再“分離”主張者的主體性訴求。

  相對於現有的“分治”、“分離”、“統一”三種論述,透過“一中三憲”的架構,兩岸透過“統合”共同締造未來的政治安排,應該是台灣多元視野下一條最符合台灣利益與兩岸利益的道路。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3年6月號,總第186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