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薩科齊北京之旅 中德中法關係冰火兩重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1-30 13:53:01  


 
三、默克爾執意會晤達賴 中德關係遭遇寒流

1、會見達賴激怒中國 中德關係逐步邁向寒冬
  法國總統薩科齊從11月25日起訪華三天,與中國簽下300億美元大單,內容涉及環保、核能、民用航空、通信等二十多個領域,薩科齊還承諾推動歐盟解除對華軍售禁令,中法合作規模前所未有。反觀德國,總理默克爾8月帶著龐大的商界領袖代表團來到中國,德國國內對簽訂中德經濟協議的期望值極高,但默克爾幾乎是空手而歸。此後相繼發生德國指責中國間諜、中國黑客猖獗;默克爾會見達賴喇嘛等事情,中德關係陷入低谷。(韓國《東亞日報》)

  而且中德關係最近更是接連出現不和諧音。近日,中國財長以“日程安排十分忙碌”無法接待爲由,取消德國財長施泰因布呂克原定于12月訪華的計劃。據悉,中國還凍結了由兩國副外長級官員每年會晤一次的戰略對話,對話內容包括經濟和人權在內的廣泛議題。中國外長楊潔篪取消了與施泰因邁爾外長參加聯大會議期間的早餐會,也取消了中德司法部的對話。(香港中評網)

  事緣今年9月,德國總理默克爾無視中國的抗議,堅持會見達賴。而在1996年,德國基民盟黑森州議會黨團主席科赫曾勸時任總理的科爾會見達賴,在權衡利害之後,科爾沒有答應。今次,科赫已任黑森州州長,在他的慫恿下,默克爾跨越底綫接見了達賴。中國方面認爲,一向以開誠布公著稱的默克爾總理,竟然在今年8月訪問中國的時候,隻字未提她3周後在總理府會見達賴喇嘛的計劃,這種做法實在欠妥。(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2、德國對華政策轉變 開始關注亞洲、犧牲中國
  德國外交協會中國問題專家卑斯克分析道,“中心問題不是默克爾與達賴喇嘛的會晤,這背後是德國外交戰略的轉變”。首先,默克爾公開表示願意推行美國式的“價值觀外交”,這是對施羅德以及科爾的外交政策的摒弃;其次,默克爾所在政黨的“對華新政策”違背了“中國本質”的現象,因爲中國在德國亞洲政策中的中心位置是其他國家無法取代的。

  德國波恩東亞研究院學者許文敏指出,默克爾會見達賴固然是中德冷淡的觸發點,但更要看到其背後正在發生的一切:包括德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的經濟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已處于一個停滯階段,民衆生活水準相對明顯下降,與此同時新崛起國家的産品却大量流入。考慮到德國是個工業出口大國,它對來自中國的挑戰更敏感。政治家沒有什麽好辦法迅速推動經濟發展,將批評目標對準新崛起國家就成了平息百姓怨氣的捷徑。

  實際上,德國總理默克爾上臺後,就一改過去幾任德國政府尤其是前總理施羅德與中國友好的外交政策,對華立場轉趨强硬,她公開批評中國的人權政策以及侵犯知識産權問題嚴重。在10月23日,德國執政黨推出的亞洲戰略决議中,稱“德國和歐洲在能源、非洲和外貿等領域面臨中國的競爭”,還說中國“給大西洋兩岸的民主體制帶來挑戰”,建議“德國增强與印度、日本、澳洲等民主國家的關係”。言外之意是要改變前幾任德國政府以中國爲中心的亞洲政策,幷希望藉拉攏印度來制衡中國。默克爾10月29日訪印時,不斷示好且反復强調彼此有“共同的民主價值觀”,而和中俄等國傳統友好國家則明顯疏遠。(香港中評網)

3、不再雷聲大雨點小 北京反應出乎德國意料
  無論是柏林政府還是德國媒體與中國問題觀察家大都沒料到,北京對默克爾“私會”達賴喇嘛的反應不再只是雷聲大雨點小。本來很多人都認爲德中關係不會冷淡太久,幷相信即使雙方在政治和外交上産生不快也不會影響經濟。是以德國財政部11月15日公布其財長訪華計劃取消的消息震驚了德國各界。《經濟周刊》認爲,“德國希望中國政府短暫生氣後會恢復正常的期望落空了”,這對德國經濟界是一大打擊。爲了民主和人權的政策,德國經濟界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英國《金融時報》稱,“取消財長訪華是迄今爲止北京對默克爾接見達賴的憤怒所産生的最嚴重後果”,中國的立場使默克爾本就難以控制的執政大聯盟關係更加惡化。(法國《歐洲時報》)

  近日,北京取消了對德國財政施泰因布呂克(社民黨籍)對中國的訪問和兩國外交部的例行“戰略對話”,引起了德國外交界、經濟界和媒體的高度關注。德國媒體一致認爲,北京的舉動是對默克爾持續性的和升級的懲罰。“持續”指的是北京至今對默克爾今年九月在總理府以“私人名義”會晤達賴喇嘛依然耿耿于懷,“升級”指的是默克爾不久前訪問印度流露制衡中國之意和基民盟議會黨團新近推出疏離中國的新“亞洲戰略”。(德國之聲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